![]()
咱们都知道,打仗这事拼到最后,从来不是看谁手里的武器一时更先进,而是看谁能源源不断造出新家伙,就像过日子得有稳定收入,军工生产才是持久战里的“铁饭碗”。
最近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高级顾问多夫·扎克海姆提了个挺有意思的建议:美国该把当年捧红以色列军工的那套办法,用在乌克兰和波兰身上了。
![]()
一
要聊明白这事儿,得先回头看看以色列是怎么靠美国的支持变成军工强国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了个关键的先例——1977年允许以色列动用自己给的军事援助资金,去造自家的“梅卡瓦”主战坦克。
这在当时是挺突破常规的操作,毕竟一般军援都是逼着受援国买美国武器,相当于“给钱还得花在我这儿”。
到了1981年,美国干脆立了规矩,专门搞了个“境外采购计划”,每年拨2.5亿美元让以色列在国内搞军工生产,不用非得买美国货。
![]()
这笔钱后来成了以色列军工的“启动资金”,一路涨到2019年的8.19亿美元,虽说这计划2028年就要终止,但就算到2025年,以色列还能拿到4.5亿美元专门搞国内军事项目。
更关键的是,这只是美国对以军援的一部分——2016年美以签的备忘录里,美国承诺2019到2028年每年给38亿美元军援,总共380亿美元,其中还包括50亿导弹防御专项资金。
靠着这种“给钱给政策”的支持,以色列从当年的武器进口国,硬生生变成了能造“铁穹”防空系统、“箭”式导弹的军工强国,现在更是全球主要的武器出口国之一,扎克海姆说的“境外采购计划”,就是这套成功模式的核心。
![]()
二
现在美国想把这招用到乌克兰身上,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乌克兰自己已经拼出了点门道。
谁能想到,打了这么多年仗,乌克兰的军工居然没垮,反而越打越强。
一开始他们还只能凑合造点火炮、坦克弹药,现在短程、远程无人机都能造,甚至成了全球无人机领域的狠角色。
乌克兰战略产业部长说,现在前线用的武器里40%是国产的,泽连斯基更有信心,说年底要把这比例提到50%。
这背后是整个产业的爆发:现在乌克兰军工圈有30多万员工,800家制造商在干活,私营企业冒出来一大批,政府还特意给技术人员开绿灯,让他们放开手脚搞研发。
光是无人机,2024年的产能就突破了400万架,比之前定的“百万计划”翻了四倍。
他们还不闭门造车,德国莱茵金属、KNDS这些西方军工巨头都已经在乌克兰开了工厂,搞合资企业,把技术直接带了过去。
不过乌克兰的军工也有短板,前段时间就因为自产的120毫米迫击炮弹质量太差,不得不召回10万枚,士兵抱怨说十发里顶多一发能用,要么飞不远,要么落地不炸,甚至还会卡炮管。
这说明他们缺的不光是钱,还有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稳定的供应链,而这正是美国能补上的缺口,毕竟当年以色列也是从啥都缺一步步起来的。
最先看懂门道的其实是丹麦,他们已经抢先抄了美国当年的作业,丹麦搞了个模式,不直接给乌克兰送武器,而是给钱让乌克兰自己从本国军工企业买装备,这跟美国四十年前帮以色列的路数几乎一模一样。
![]()
2025年7月,丹麦和乌克兰签了协议,允许乌克兰军工企业在丹麦建厂,丹麦还专门拨了7850万美元加速这事。
到9月,首家工厂就落地了——乌克兰“燃点”公司要在丹麦南部的空军基地附近造固体火箭燃料,这种燃料比液体的更安全,储存运输都方便,专门给乌克兰的“火烈鸟”巡航导弹用。
现在已经有八个国家跟着丹麦这么干,通过乌克兰那个叫“兹布罗亚利(装甲)制造自由”的机制给钱。
反观美国,现在对乌克兰的援助就有点绕:搞了个“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让欧洲国家把自己的武器送给乌克兰,然后美国再卖武器给欧洲补库存,等于乌克兰拿到的都是二手的、转了好几手的装备。
更尴尬的是,美国自己的火炮和弹药库存都不够用,想直接送也送不起。
扎克海姆说,这时候学“丹麦模式”正好,既不用动自己的库存,又能实实在在帮乌克兰把军工扶起来,更妙的是,还能把波兰拉进来一起干。
波兰和乌克兰早就眉来眼去了,2025年3月两国就定了联合军工计划,要建合资厂,波兰还帮着培训了3万名乌克兰士兵。
到9月18号,两国又签了扩大联合生产的协议,等于把合作摆上了台面,而波兰又是特朗普政府在欧洲的“心头好”,9月5号特朗普见波兰总统时,亲口说要把驻波美军从8000人再增加一批。
没过几天,俄罗斯无人机飞到波兰领空,特朗普立马表态说要坚决护着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
![]()
三
要是美国把“境外采购计划”的钱拨一部分给波乌联合项目,简直是一举多得:既兑现了对波兰的承诺,又帮着两国把军工绑在一起,还能在俄罗斯西边搞出个“武器生产联盟”。
更巧的是,特朗普对乌克兰的无人机特别感兴趣,9月底乌克兰代表团已经准备去美国谈联合生产,泽连斯基都说特朗普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赞不绝口,还愿意聊远程武器的事。
这时候推波乌联合,正好顺了特朗普的心意。
扎克海姆的算盘打得很精:当年美国靠“境外采购计划”把以色列捧成了军工强国,现在用同样的办法帮乌克兰和波兰,既能让这俩国家自己能造武器,不用总等着别人接济,还能形成合力威慑俄罗斯。
现在普京那边一点要和谈的意思都没有,反而老用各种招数试探北约的底线,今天派无人机闯领空,明天搞军事威慑,北约要是没有硬实力撑着,迟早要被磨垮。
而且从成本上算,这招也划算,美国每年给以色列的军援不少,现在以色列的军工已经能自立了,就算缩减点拨款也不影响。
把这部分钱转去支持波乌,相当于把“闲置资源”用在了刀刃上。
要知道,乌克兰现在虽然无人机产能突破了400万架,但军方采购量还不到产能的40%,好多工厂开不了足工;波兰的军工基础不错,就是缺技术突破,俩国家凑一起,再加上美国的钱和技术,完全能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不过这事也不是没风险,乌克兰军工刚起来,还出过质量问题,能不能借住美国的支持搞出靠谱的装备不好说;波兰和乌克兰虽然现在合作紧密,但历史上的恩怨不少,联合生产会不会闹矛盾也是个未知数。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肯定不会坐视不管,要是波乌真搞出能威胁俄罗斯的武器产能,说不定会有更激烈的反制。
但对美国来说,这些风险比起“长期耗在俄乌冲突里”根本不算啥,如果波乌能自己造武器,美国就不用总从本国库存里调货,也不用天天跟国会扯皮要援乌资金,还能把欧洲的安全责任往欧洲国家身上推一点。
说白了这就是美国的“离岸平衡”老套路:用别人的手,办自己的事,还能把对手拖进持久战的泥潭里。
现在就看特朗普政府愿不愿意动真格的了,泽连斯基已经带着团队去美国谈联合生产,特朗普也松口说要考虑给“战斧”导弹,种种迹象都说明美国在调整对乌政策。
![]()
要是“境外采购计划”真的扩展到波乌,那欧洲的军工格局、甚至俄乌冲突的走向,可能都要变个样了。
毕竟在持久战里,能自己造武器的一方,永远比等着别人送武器的一方更有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