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清晨6时,长白山余脉的山谷间,最后一次爆破的轰鸣声落下,白临高速首条长隧道——老岭隧道右洞实现精准贯通。历经430余个日夜的奋战,这一关键节点的达成,不仅标志着白临高速项目建设迈入实质性突破阶段,更让这条串联区域发展的交通动脉,离全线通车又近了一步。
![]()
作为白临高速的“咽喉工程”,老岭隧道的贯通之路,每一步都在“啃硬骨头”。它横跨白山与临江两市分界处,左线长2291米、右线长2216米,整体为单向下坡设计,需开挖土石方48万方,消耗混凝土14万方、型钢3273吨。更棘手的是,隧道全程穿越Ⅲ、Ⅳ、Ⅴ级三类复杂围岩,多次途经断裂带,仅主洞衬砌类型就达9种,地质条件之复杂,堪称全线施工的“硬骨头”。
面对挑战,项目指挥部以“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为核心,拉起了一支跨单位的“攻坚战队”。由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地质、结构、安全骨干组成技术攻坚组,建立“日调度、周复盘”机制,像“医生会诊”般破解难题。针对围岩不稳定的问题,他们量身定制“引流排水+临时加固+超前检测”组合方案,动态调整施工参数;面对9种衬砌类型的适配难题,通过多轮专项推演提前预判,确保隧道结构受力均匀,硬生生在复杂地质中“凿”出了一条安全通道。
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光有技术还不够,更需各方拧成“一股绳”。指挥部以“全局一盘棋”思维,制定清晰的责任清单:自身抓统筹调度,承建单位抓施工执行,监理单位抓过程监督,中心试验室抓数据核验,监测单位抓动态预警。每周的协同推进会成了“问题清零会”,各方坐在一起通报进度、解决堵点,让分散的力量形成了攻坚合力。
而在安全与质量把控上,指挥部更是下足了“绣花功夫”。材料管理实行“源头管控—进场核验—过程抽检”闭环体系,不让一块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质量把控推行“施工自检—监理抽检—指挥部巡检”三级机制,确保隧道结构安全、外观平整。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用上了“智慧手段”,通过隧道门禁五大系统实现“主动预防”:人员定位系统实时追踪作业人员位置,视频监控系统全程可视化监督,报警功能保障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响应,为施工安全筑起了一道“信息化屏障”。
老岭隧道右洞的贯通,是白临高速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全体参建人员攻坚能力的生动见证。下一步,指挥部将继续推进后续工程,全力保障项目按期通车。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邹鹏亮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