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辆汽车都不能造」到25天奇迹: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绝地反击

分享至

1958年5月21日。

北京,中南海。

下午3点,毛主席绕着一辆崭新的轿车,看了又看。

他弯腰,仔细端详车身的每一处细节。然后直起身,问护送轿车来的技术员:「你叫什么名字?」

又问司机:「你呢?」

记下名字后,他笑了。

转头对林伯渠说:「来,咱们坐坐。」

两人坐进车里。轿车缓缓启动,绕着怀仁堂行驶了两圈。

下车时,毛主席满面笑容,兴奋地说了8个字——

「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这8个字,说得轻松。

可你永远猜不到,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心酸。



咔。

把时间往前推9年。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

毛主席坐的专车,是什么?

苏联赠送的。

周总理坐的专车,是什么?

还是苏联赠送的。

说白了,当时的中国,连一辆像样的汽车都造不出来。

更可怕的是什么?

不光是汽车。

飞机?造不了。

坦克?造不了。

拖拉机?也造不了。

毛主席曾经感叹过一句话,触目惊心——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语气,压得很低。

说明什么?

说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工业基础,薄得吓人。

连铁钉,都要进口。

这叫什么?这叫「一穷二白」。



在莫斯科,他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

那一刻,他看到了什么?

一辆接一辆的汽车,从装配线上驶下来。

流水线作业。

自动化生产。

效率高得惊人。

毛主席站在厂房里,看了很久。

然后,他转头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这句话,说得很平静。

但你能感觉到,他心里的那团火,已经烧起来了。

为什么?

因为他深知,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永远不可能强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1950年,毛主席和周总理跟苏联政府商谈援华建设项目时,把「建设汽车制造厂」列入了重点工程。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更是把汽车制造厂的兴建,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听起来很顺利?

不,问题大了。

1953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组给毛主席和党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

报告里写了什么?

「按我部现有力量,四年完成犹有困难,三年完成更无把握……」

咔。

你看这话说的。

苏联专家说,三年能建成。

可一机部说,四年都悬。

为什么?

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实在太薄弱了。

设备?没有。

技术?没有。

人才?严重不足。

材料?全靠苏联援助。

说白了,就是一穷二白的底子,想要在三年内建成一个现代化汽车厂,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比你想象的还要震撼。

1953年6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一机部的报告。

毛主席来了。

刘少奇来了。

周总理来了。

朱德来了。

邓小平也来了。

会上,几位领导人一致表态:支持汽车厂三年建成出车。

不仅如此,中央还决定,向全党发文,要求举全国之力兴建汽车厂。

6月9日,毛主席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

注意这个细节——

「亲自签发」。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件事,在毛主席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更要命的是什么?

中央专门为一个工厂的建设发出文件,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说明什么?

说明建设汽车厂,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关系到国家工业化命脉的头等大事。

《指示》里写得很清楚:「有必要通报全国,责成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支持,力争三年建成。」

干部调配,优先保障。

设备制造,优先安排。

材料供应,优先供应。

交通运输,优先调度。

用今天的话说,这叫什么?

这叫「举国体制」。

全国的资源,都往这一个厂子倾斜。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更燃的还在后面。

1953年6月下旬。

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即将破土动工。

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

他拿起毛笔,在一张8开的宣纸上,写下了11个道劲有力的大字——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这11个字,后来刻在了汉白玉基石上。

1953年7月15日,长春市郊的一片荒地上,6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把这块刻着毛主席题字的汉白玉基石,徐徐地安放在了基座上。

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诞生。

从这一天起,无数工人、技术员、干部,开始了不眠不休的奋战。

目标只有一个:三年建成!



然后呢?

然后就是日夜苦战。

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汽车试制成功。

从1953年7月15日奠基,到1956年7月14日出车。

整整三年。

一汽建设者真的做到了。

他们用三年时间,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汽车厂。

这是中国工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1956年,毛主席高兴地宣布:「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听起来,像是玩笑话。

但你能听出来,他心里那股子扬眉吐气的劲儿。

可是,这就完了吗?

不,毛主席还有一个心愿。

什么心愿?

坐上国产的小轿车。

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在政协礼堂开幕。

毛主席在会上致开幕词。

他说:「希望有一天,能坐上国产的轿车。」

这是他第一次公开提到这个愿望。

1957年5月,一汽设计处接到任务:加紧试制小轿车。

取名「东风」。

为什么叫「东风」?

因为当时有句话,叫「东风压倒西风」。

这个名字,寓意很深。

可是,问题来了。

轿车,比载重车难造得多。

技术难度,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一汽能造出来吗?

1958年2月13日。

长春,春寒料峭。

毛主席来一汽视察工作。

他看了看工人们制造的「解放」牌载重车,满意地点了点头。

然后,他转头对一汽厂长饶斌说了一句话——

「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呀?」

饶斌愣了一下。

这是毛主席第三次提到小轿车了。

第一次,1956年中共八大。

第二次,1957年政治局会议。

第三次,就是现在。

三次。

每一次,毛主席的语气都很平静。

但饶斌能感觉到,主席心里,对这辆小轿车的期待有多重。

他咬了咬牙。

回去后,立即召集全厂动员。

组建突击队。

目标:造出小轿车。

时间:越快越好。

可你永远猜不到,他们给自己定的期限是多少。

25天。

没错,就是25天。

从零开始,造出一辆小轿车。

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他们就是要干。

为什么?

因为毛主席问了那句话。

因为他们想让主席坐上国产的小轿车。

就这么简单。

4月,突击队正式开工。

接下来发生的事,你绝对想不到。

这25天里,他们经历了什么?

遇到了哪些技术难题?

又是怎么一个一个攻克的?

最终,这辆轿车真的造出来了吗?

还有,5月21日那天,毛主席绕着轿车「看了又看」,他到底在看什么?

为什么要特意问护送人员和司机的姓名?

那句「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你以为「东风」就是终点了?

不,仅仅3个月后,一汽又造出了一辆更牛的车。

那辆车,叫「红旗」。

它的诞生,又引发了什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