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怎么还不戴手套?又碰生肉了!”厨房里,60岁的刘阿姨一边准备晚饭,一边对老伴唠叨着。
可这一切再正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却在这个春季被一则消息打破平静,广东一名48岁男子仅因一双赤手,下厨后感染,7天内突发高热、休克,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小区业主群里议论纷纷:“生肉到底有多危险?”
“这种病,我会不会也得上?”换做是你,是否也习惯光手处理食材?还是像曾经的阿姨那样“不以为意”?这个故事并非个案,而是附着在生活每个细节里的警报。
![]()
“死亡率近100%”这个可怕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威胁?为什么医生一次次强调:切菜、处理食材要戴手套,许多人却一笑置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食源性致命疾病的真相:你我都在风险里,而有些细小改变能守护健康。
也许,一副简单的手套,就能把你和家人从悲剧边缘拉回来。那么,厨房里的隐形杀手,到底是谁?下文一一道来,记得看到最后第3点,90%的人都没做对。
“食源性致病菌”,尤其是著名的维氏链球菌、李斯特菌、弧菌等,早已不是陌生的名字。南方气温回暖后,这些微生物更容易滋生,据《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监测数据》显示,每年4-6月,南方急性致死性细菌感染病例比冬季增加42%。
广东这位男子,正是在处理河鲜时,细小的手部划伤为弧菌开了“方便之门”,短短七天,从局部红肿进入全身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
![]()
你觉得戴不戴手套没多大关系?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分析表明,直接用手触碰生肉,尤其是鱼虾、贝壳类,若存在微小伤口,感染风险较普通人高出46.3%。
而2017-2022年全国食源性弧菌致死病例中,近八成发生在南方湿热地区,患者大多在中老年阶段,甚至部分年轻人也“躺枪”。
![]()
更可怕的是“发病隐匿”,初期像感冒,发热、疲惫、皮肤轻微红肿;72小时后病情急剧加重,死亡率高达87-97%。中华预防医学会在2022年度报告指出,绝大多数因细菌感染致命的病例,最初都轻视了破损皮肤与食材接触的危险。
很多人以为,“皮肤没啥事,勤洗手就行”。其实,微小的破口如果遇到高危细菌,普通肥皂难以完全去除风险。
泛亚地区一项涉及2万人群的随访研究发现,未用手套处理高风险食品的家庭,细菌性皮肤感染发生率比戴手套者高3.1倍。
普通塑胶手套一副才几毛钱,专家建议每次处理生肉、海鲜、腌制品时都务必佩戴。
消毒流程上,可以选用医用酒精90秒手部消毒(对大肠杆菌、弧菌杀灭率>99.3%)。只要注意“手部完整、专人专刀、分区清洗”,即可大幅减少感染。
![]()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三个细节:(1)餐具生熟分开,案板最好准备两套;(2)即使短时间处理,也切勿“裸手碰生鲜”;(3)切勿用伤口部位手指接触食材,哪怕只是轻微划伤。部分家庭盲目选用劣质手套,反而容易导致细菌滋生,要选用食品级PE或医用手套。
“要不是医生抢救得及时,再拖一小时我也等不到爸爸回家了。”另一位患者女儿至今心有余悸。你可能会觉得悲剧离自己很远,可厨房的每一次疏忽,都是对健康的“豪赌”。
医学共识明确指出,预防重于治疗。30秒戴手套的小习惯,足以截断大部分食源性致死风险。
关掉手机前,不妨想一想:你家厨房习惯了哪些“裸手操作”?孩子放学帮忙摘菜,会不会忘记戴手套?
老人家觉得“讲究太多”而偷懒?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开始,从每次戴手套、定期手部消毒做起,可能一时不适应,却一定能守护家人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