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76岁,就诊前卧床休息时突然出现胸闷喘憋,且伴有大汗,自觉心慌持续无法缓解,于是急忙让家人将自己送往医院急诊。
就诊时,刘先生自述近1周饮食及夜间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急诊医生为其检查时发现其神志清楚,但精神欠佳,完善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V1-4ST段抬高≥0.3mv,初步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建议入院治疗。
入院后,刘先生完善肌钙蛋白、血清酶学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其数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医生与刘先生及其家属沟通后,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以及口服药物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刘先生自觉症状得到缓解,医生为其再次进行身体检查结果提示,各项指标均回落至正常范围内。
医生提醒,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以乏力、憋喘、心悸、心前区疼痛为主要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后果,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和交通枢纽。
每一次“咚、咚、咚”跳动,都在推动着血液在身体里流动,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战士”,默默地为身体的各个部位输送着血液和养分。
这个看似强大的器官,其实也很脆弱,用久了可能会出现心悸、疼痛等明显不适。
除此之外,身体还会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也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要提高警惕!
一
这4个征兆,警惕心脏问题
01
胸闷气短
胸闷气短是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心肌炎、心绞痛、心衰、冠心病等常见心脏病。
心脏病的胸闷气短往往表现为阵发性,以左胸的憋闷、不适感为主要表现,还可存在发绀、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表现。
冠心病、心绞痛常表现为阵发性的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常常在活动过程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症状持续时间3~5分钟不等,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可以使症状迅速缓解。
若经常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尤其是年龄在55岁以上的男性及6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心肌标志物、肺功能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02
压榨性胸痛
胸痛是心脏病早期的一个信号,当患者出现胸部疼痛,尤其是紧缩性压榨性疼痛时,要引起高度警惕。
这是典型的心脏病前期警告,痛处常位于胸骨的后方,表现为一种紧缩性疼痛。
有的时候痛处还可能会延伸至左肩甚至左手臂,时间较为短暂,有些人会出现上腹疼痛,也应该引起重视。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患者,当患者存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情况时,会突然发作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此时应给予休息、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等处理,经过上述处理后大多数冠心病患者会得到缓解。
如果处理后,仍不能缓解或症状有所加重时,则应该考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
![]()
03
心律失常
心率失常可见于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是由于心脏传导功能异常导致心脏出现异常跳动频率。
成年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超过10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都属于异常现象或病理状态。
其中,正常成年人窦性心动过缓很常见,多见于有运动习惯的人群,他们在静息时刻心率可以处在50~60次/分,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没有头晕、乏力、黑懵等临床现象出现,此时心率尽管没有在定义的范围内,但也属于正常的心率范围。
但如果频繁出现心律失常,就要及时控制和治疗,否则可能会增加猝死的几率。
![]()
04
身体浮肿
心脏病患者如果出现右心衰竭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水肿。
心脏需要收集静脉血回心,再由右心室打到肺动脉,因为肺里有吸进来的氧气,静脉血药和氧气结合变为动脉血。
如果出现右心衰竭,静脉血的回心阻力就会增大,静脉压升高就会导致静脉血在外周组织沉积引发水肿。
不仅会引发水肿导致下肢肿胀,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淤血、肝脏淤血甚至出现淤血性肝硬化。
心脏病引起的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在患者的下肢,从脚先开始,如果是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会从腰线开始,也就是从身体最低部位先开始,从下到上逐渐发展。
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和肝肾疾病导致的水肿不一样,用手指按下时会凹陷下去,一按一个坑。
而且水肿部位会比较硬,在运动或工作后加重,晚上也会比白天严重。
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具有对称性,如果脚肿,两只脚都会肿,不会出现只有一只脚肿的情况。
因此,如果出现下肢水肿时,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
二
锻炼心脏,试试这些方式
01
积极参与运动锻炼
只要心脏情况能够支持正常活动,适度运动都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尤其是锻炼心肺功能,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活力。
1、慢跑
适当慢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改善心脏射血功能,对于心脏有一定好处。
建议慢跑前做好热身运动,慢跑时保持良好呼吸节奏,控制节奏。
在慢跑完成后,不要立即停下休息,可以继续步行一段时间,以免影响血液回流心脏,出现头晕症状。
2、游泳
游泳属于有氧运动,可以刺激心脏收缩,促进心脏血液循环,对于改善心脏功能有一定帮助,建议平时每次游泳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如果游泳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机体过于劳累,增加心脏负担,容易产生过度疲劳的感觉,则不利于对心脏健康。
另外,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应慎重采取游泳的方式,以免引起心肌缺血、血压升高,诱发疾病。
3、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有助于提高心肺代谢、预防心功能不全,但是一次不建议超过30分钟,中老年人不建议超过20分钟,否则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严重时引起心肌缺氧、缺血,不利于心脏健康。
4、健身操
跳健身操能够锻炼全身肌肉、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血管弹性,使心脏输出量增加,对于心脏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跳操时间应控制在30~60分钟左右。
5、拉伸运动
尤其是扩胸运动、上肢伸展运动等扩张胸廓、肩背的运动,可以锻炼胸部肌肉、舒张心肺血管、改善心肺血流量,对于心肺功能有好处。
02
听从医嘱调整习惯
1、健康饮食
饮食模式以增加蔬菜、水果、低脂奶产品、全谷类、家禽肉、鱼肉、坚果等的摄入,减少糖类、含糖饮料、红肉的摄入为主。
这种饮食模式富含钾、镁、钙、蛋白质和纤维,有利于长期身体健康。
2、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等,积极地控制体重指数,将BMI指数尽可能地控制在24以下。
减肥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压,还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发生的可能性。
而减肥的最佳办法,就是选择更多的低脂肪和低热量的食物并增加体育运动。
3、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行,尽量不要熬夜。
同时,还应适当减压,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注意劳逸结合,因为情绪紧张、过于焦虑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4、定期检查
血压、血脂和血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平时生活中要定期监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干预和处理,可降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药物预防
符合用药指征的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钙离子拮抗剂降低血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稳定水平,还可以泡服山楂、决明子、菊花茶等茶饮,起到预防保健的功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