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婴行业,“宗泽后”三个字始终与“娃哈哈”紧密相连。这位曾掌舵娃哈哈销售帝国的老将,从“娃小宗”到如今全新推出的“娃小智”,每一次动作都牵动着行业神经。
![]()
当“娃小智”的招商信息悄然落地,市场却并未出现预期中的热烈追捧——不少经销商陷入“摇摆困境”。
一边是对宗泽后“渠道基因”的信任,一边是对“娃小智”对标“娃小宗”、差异化不足的担忧。
这场“宗系”品牌的内部较量,不仅藏着宗泽后的“二次创业”野心,更折射出母婴行业当下的生存焦虑。
从“娃小宗”到“娃小智”:宗泽后的“品牌复制”与“路径依赖”
熟悉宗泽后的人都知道,“娃小宗”是他离开娃哈哈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依托多年积累的经销商资源和对下沉市场的精准把控,“娃小宗”以“高性价比儿童营养品”为切入点,迅速在三四线城市打开局面,短短两年便跻身区域母婴品牌前列。
正是“娃小宗”的初步成功,让宗泽后看到了“品牌复制”的可能,“娃小智”应运而生。
从公开信息来看,“娃小智”的定位与“娃小宗”高度相似:同样聚焦儿童健康赛道,主打乳铁蛋白、益生菌等热门品类,定价区间也基本重合,就连宣传语都沿用了“国民品牌、安心之选”的熟悉套路。
显然,宗泽后试图复制“娃小宗”的成功路径——以自己的“个人IP”为背书,借助成熟经销商网络,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但这种“路径依赖”恰恰成了市场疑虑的起点。一位深耕母婴行业10年的经销商直言:“‘娃小智’更像‘娃小宗’的‘双胞胎弟弟’,除了名字不一样,产品、价格、打法几乎没区别。
当初做‘娃小宗’是因为‘新鲜’,现在再做‘娃小智’,相当于自己跟自己抢客户。”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母婴市场,缺乏差异化的“复制式”品牌,很难让经销商看到新的增长空间。
经销商的“摇摆困境”:信任与顾虑的左右拉扯,对于宗泽后推出“娃小智”,经销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更多人则卡在“想做又不敢做”的摇摆中。
这种矛盾,本质上是“信任红利”与“现实顾虑”的激烈碰撞。
一方面,宗泽后的“个人IP”依然是最大的“定心丸”。
不少跟随他多年的经销商,从娃哈哈时代就见证了他的渠道把控能力——精准的市场判断、稳定的货源供应、成熟的动销策略,这些都让经销商对“宗系”品牌有着天然的信任。
“跟着宗总干,至少不会踩大坑”,这是很多经销商的共识。
尤其是中小经销商,在母婴行业整体低迷的当下,“宗系”品牌的稳定性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但另一方面,现实顾虑也让经销商迟迟不敢下手。
首当其冲的就是“内部竞争”问题。目前多数“娃小宗”的经销商都收到了“娃小智”的招商邀约,一旦同时代理两个品牌,不仅会分散资金和精力,还会出现“左右手互搏”的尴尬——同一门店、同一客群,卖“娃小宗”还是“娃小智”?
价格相近、产品相似,消费者也会陷入选择混乱,最终可能导致两个品牌的销量都受影响。
其次是“市场饱和”的压力。近年来,儿童营养品赛道涌入了太多品牌,从头部的国际大牌到区域性的小众品牌,竞争早已白热化。
“娃小宗”已经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娃小智”想要分一杯羹,要么靠价格战,要么靠高强度营销,无论哪种方式,都会增加经销商的成本。
一位经销商算了一笔账:“代理‘娃小智’需要重新装修陈列、做促销活动,前期投入至少10万,要是卖不动,这些钱就打水漂了。”
母婴行业的“内卷困局”:复制型创新难破增长魔咒“娃小智”的推出,以及经销商的摇摆,其实是整个母婴行业“内卷困局”的缩影。
当下的母婴市场,早已告别了“只要有品牌、有渠道就能赚钱”的红利时代,陷入了“复制型创新”的怪圈,要么复制成功品牌的产品和打法,要么在细分赛道里反复内卷,真正的突破性创新少之又少。
宗泽后并非不懂差异化的重要性,但在母婴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复制成功路径”显然是最稳妥的选择。
毕竟,“娃小宗”已经验证了“个人IP+成熟渠道+热门品类”的可行性,“娃小智”的推出,本质上是对这套模式的“重复利用”,风险低、见效快。
但这种“稳妥”,恰恰反映了行业的无奈:当市场缺乏新的增长点,企业只能在存量市场里“互相厮杀”。
对于经销商而言,这种“内卷”更是让他们举步维艰。一边是品牌方不断推出新品牌、新品类,要求经销商“紧跟步伐”;一边是终端市场客流减少、利润变薄,不敢轻易投入新资源。
不少经销商感慨:“以前是‘选对一个品牌赚三年’,现在是‘做一个品牌慌三年’,不知道哪一天就被市场淘汰了。”
破局关键:从“复制”到“深耕”,宗泽后与经销商的双向奔赴.
其实,“娃小智”并非没有破局的可能,关键在于宗泽后能否跳出“复制思维”,与经销商实现“双向奔赴”。
对宗泽后而言,“娃小智”不能仅仅是“娃小宗”的复制品,而应该是“升级款”。
可以从两个方向发力:一是聚焦“细分场景”,比如针对“挑食儿童”“过敏体质儿童”推出专属营养品,打造差异化卖点。
二是强化“数字化赋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帮助经销商精准选品、精准营销,降低运营成本。只有让“娃小智”具备“不可替代性”,才能让经销商看到新的希望。
对经销商而言,摇摆的背后其实是“安全感缺失”与其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不如主动与品牌方沟通,明确“娃小智”的差异化定位和支持政策,比如是否有独家区域授权、是否有营销费用补贴、是否有动销帮扶措施。
只有品牌方给出清晰的“成长路径”,经销商才愿意投入资源,与品牌方共同成长。
写在最后行业洗牌期,信任是最大的底气
对标“娃小宗”推出“娃小智”,宗泽后的这场“内部博弈”,既是对自己过往成功经验的自信,也是对母婴行业现状的妥协。
而经销商的摇摆,恰恰反映了行业洗牌期的普遍焦虑——既想抓住熟悉的“信任红利”,又怕陷入新的“内卷陷阱”。
但无论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宗泽后的“个人IP”依然是稀缺的信任资产,经销商的渠道资源也是品牌成长的根基。
如果“娃小智”能跳出“复制怪圈”,真正做到差异化创新,同时给予经销商足够的支持,那么这场“双向奔赴”或许能打破行业的内卷困局,开辟出一条新的增长路径。
毕竟,母婴行业的竞争,最终拼的不是“复制能力”,而是“深耕能力”——深耕产品、深耕渠道、深耕用户。
只有这样,无论是宗泽后的“娃小智”,还是坚守市场的经销商,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赢得未来。
冷眼看商业,洞见新世界。
以上,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