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919断供生问
到驱车600公里破坩埚难题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博士生蔡震
以坩埚创业立航空报国志
一起看“耐材青年”故事!
![]()
蔡震人物介绍
深耕高温合金冶炼用耐火材料领域
参与多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12篇
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
一区TOP期刊发表2篇
二区期刊发表1篇
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3.3
应邀担任陶瓷领域著名期刊
《Ceramics International》审稿人
获武科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
以负责人身份带队斩获2025年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金奖
将科研成果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
01
初入师门,夯实基础
17年夏天
蔡震带着对材料学的热忱
考入武汉科技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本科期间,他便加入课题组
跟着师兄跑实验、做项目
在一次次操作与复盘里
打下了扎实的耐火材料研究基础
![]()
接触到高温合金冶炼用耐火材料(坩埚)
蔡震发现
看似“傻大粗”的耐火材料
竟是冶炼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核心部件
![]()
涡轮叶片
需在高温、高应力环境下稳定工作
对冶炼载体的性能要求极为严苛
恰逢C919遭遇核心部件断供风波
蔡震心中生出强烈疑问:
“为什么我国不能自己做好航空发动机呢?”
![]()
大国重器的产业链安全
离不开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
带着这份执念
蔡震在研究生阶段
主动向导师李远兵教授请缨
接过相关课题
立志啃下这块“硬骨头”
李远兵教授作为耐火材料行业知名专家
他常鼓励团队:
“尽管去干,要大胆实验,小心求证。”
![]()
02
潜心钻研,突破瓶颈
当前我国高温合金冶炼用坩埚
仍高度依赖进口
国产产品在抗热震、抗冲刷
与抗侵蚀等方面存在短板
易与合金反应导致
纯净度下降、夹杂物增多
影响叶片质量与性能
![]()
而受国际形势影响
坩埚供应稳定性趋紧
关键材料与工艺亦被国外封锁
因此,自主研究高温合金冶炼用
高性能坩埚耐火材料
是目前高温合金冶炼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
在首批坩埚试用成功后
为采集更多数据、推进技术推广
蔡震团队需批量制备样品
大家一头扎进学校实验室
用科研级设备扛起了规模化生产的活儿
每天忙得灰头土脸
硬是凑齐了所需物料
![]()
成型与烧制环节
为确保每一步精准可控
大家索性把自己当成工人
全程上手参与,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
最难忘的故事
发生在一次企业实践
团队带着100公斤重的大型坩埚
驱车600公里赶到企业
连夜完成装埚、打炉、烘炉
次日却发现坩埚烘炉后出现裂纹
![]()
"到生产一线就要解决一线问题"
团队研究发现
企业自备打炉料热膨胀系数过大且铺设过实
烘炉时向内挤压导致坩埚开裂
找到症结后,团队立刻开发配套的
真空感应炉打炉料与操作标准
为企业解决长久问题
![]()
凭借过硬的产品性能
团队与多家高温合金企业建立联系
越来越多企业向这支年轻团队伸出橄榄枝
如今,他们已针对不同牌号
高温合金研发出适配的耐火材料体系
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坩埚国产化替代打下坚实基础
![]()
我们的技术可实现
镍基高温合金冶炼用坩埚自主化生产
将航空产业链中高温合金冶炼技术的命脉
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03
自主创新,引领未来
作为一群心怀理想
敢想敢干的“耐材青年”
蔡震团队的目标不止于
解决眼前的技术难题
![]()
他们计划进一步细分高温合金类别
针对铁基、镍基、钴基等不同成分合金
研发更精准适配的耐火材料
建立完整数据库
为行业提供设计与制备标准
![]()
“看到我们研发的产品用在一些高端的发动机叶片生产中,感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真正应用,很有成就感。”
从实验室反复试错
到600公里现场攻坚
从“断供之问”的深思
到推动技术国产化的实践
这支年轻团队用一次次突破
诠释着“耐材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
誓为祖国航天事业
持续贡献武科大力量!
为“耐材青年”点赞!
素材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编辑:杨洁
文字:杨洁
图片:蔡震
责任编辑:覃宇
审核:李芳
出品:党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