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宣布全面扩大稀土及其关联技术的出口管制范围。这一政策并非临时应对,而是中国基于全球产业格局、科技竞争态势及国家长远利益作出的战略性布局,标志着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治理能力与战略主动权进一步提升。
![]()
从政策背景来看,此次管制升级有着清晰的现实指向,它是对西方国家长期在科技、芯片等核心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市场设限的精准回应。近年来,部分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将科技问题政治化,试图切断中国高端产业的发展链条。稀土作为支撑新能源、高端制造、军工装备等领域的“工业维生素”,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中国通过对稀土资源与关联技术的出口管控,实则是运用合法合规的资源与技术杠杆,捍卫国家发展权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坚定反对科技霸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立场。
在管制措施的具体设计上,此次政策呈现出“全链条、高精度、严标准”的特点。管制范围不再局限于稀土原矿、冶炼分离产品等传统品类,更首次将稀土开采核心技术、分离提纯工艺等上游关键技术纳入管控体系,形成“资源+技术”的双重管控闭环。尤为关键的是,政策明确提出“价值占比标准”:即便某一终端成品中,中国产稀土或采用中国技术的价值占比仅为0.1%,其出口仍需向中国主管部门申请许可。这一细则从源头资源供给、核心技术输出、全球贸易通道三个维度,构建起覆盖稀土全产业链的管控网络,彻底锁住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有效避免“技术外溢”与“资源变相流失”。
![]()
政策落地后,迅速在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其影响集中体现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在国际端,美国及其盟友的军工企业、新能源车企、半导体制造商首当其冲。长期以来,这些国家依赖中国稀土的稳定供应与先进提炼技术,例如美国军工领域所需稀土中,超70%依赖中国出口,欧洲新能源汽车电机用稀土磁材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短期内,其难以找到产能稳定、成本可控的替代供应源,更无法突破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领域的技术壁垒(中国稀土分离技术纯度可达99.999%,且成本仅为国际同行的1/3),部分企业已出现核心零部件断供风险,被迫调整生产计划。
在国内端,此次管制则为稀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推动行业从“资源输出型”向“技术增值型”转型。一方面,稀土开采、冶炼企业的战略价值被重新评估,资本市场掀起对稀土板块的投资热潮,2025年10月下旬以来,国内稀土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平均涨幅超20%;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与企业纷纷加大对稀土深加工、循环回收领域的布局,江西赣州、内蒙古包头等稀土主产区已启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高端产品线建设,广东、浙江等地则重点推进废旧稀土器件回收技术研发,旨在构建“开采—应用—回收”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减少对原生稀土资源的依赖,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
从更宏观的全球竞争视角来看,中国此次稀土管制,本质上是对美国等国家推行的科技霸权、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次主动破局。近年来,美国通过构建“芯片四方联盟”、实施《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举措,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行全方位封锁;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也频繁动用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企业发展。这些“卡脖子”行为的核心,是试图通过技术垄断与市场隔绝,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遏制中国产业向高端升级。
面对此类挑战,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形成了一套清晰的应对逻辑:其一,以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在芯片制造、高端光刻机、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已提升至2.8%,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其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进博会、广交会等平台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同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其三,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立基于国际法、平等互利的国际经贸规则,为全球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话语权。
![]()
“吃中国饭,砸中国碗”,这句朴素的表述,精准戳破了美国在对华博弈中的矛盾与虚伪,一边享受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带来的发展红利,从中国出口的物美价廉商品中降低本国通胀压力,从在华投资企业的盈利中获取丰厚回报;另一边却以“国家安全”为幌子,在科技、贸易、产业等领域对中国筑起高墙,大搞“卡脖子”封锁,试图切断中国发展的上升通道,这种双重标准的行径,本质上是霸权思维下的利益掠夺与规则践踏。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机遇。美国苹果、特斯拉等企业在华市场实现营收增长,美国农民通过对华出口大豆、玉米获得稳定收益,美国消费者依赖中国生产的家电、日用品降低生活成本,这些都是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真实写照。然而,美国却无视自身从中方获得的巨大利益,反而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在芯片领域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以巨额补贴诱使企业“脱钩断链”;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滥用出口管制,限制技术与产品对华输出;甚至裹挟盟友构建“小圈子”,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外。这种“既要又要”的霸权逻辑,既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公然违背,也是对全球合作共赢共识的严重破坏。
![]()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遏制与打压,中国的反击从未是情绪化的“震荡”,而是基于事实与规则的坚定回应,每一步都旨在揭开美国霸权的“丑陋画皮”。从扩大稀土及其关联技术出口管制,卡住全球高端制造与军工产业的关键资源命脉;到加快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的自主创新,2024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一批国产高端芯片实现量产;再到通过《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手段,对等反制美国的单边制裁,中国的应对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与理性克制,我们不主动挑起对抗,但绝不接受“一边获利一边打压”的霸凌,更不会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
中国的反击,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发展权益,更是为了捍卫全球公平竞争的秩序。在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美国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技术垄断维持霸权的做法,早已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但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以“霸权”之名,剥夺中国发展的权利;我们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种推动,必然伴随着对霸权主义的坚决抵制与有力反击。
![]()
中国从不畏惧外部压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打破西方封锁,到改革开放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再到如今应对科技霸权挑战,中国始终依靠自身的发展韧性与制度优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此次稀土管制并非“被动反击”,而是中国在全球战略博弈中掌握主动权的体现,它既守护了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注入理性力量,更向世界表明: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打破霸权封锁,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普惠、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事实终将证明,“吃华饭砸华碗”的虚伪行径难以持久,任何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霸权图谋,都将在中国坚定的反击与时代进步的浪潮中,被彻底揭穿、归于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