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杭州萧山一小区租户王先生的女友在家中洗澡后,发现窗外悬停一架无人机正对阳台,怀疑被偷拍后报警。警方当晚找到飞手,经查无人机视频未发现偷拍证据。
女子刚走出浴室便与窗外无人机四目相对的遭遇,本应引发对隐私保护的集体警醒,不料却在舆论场中衍生出“怕富哥看不见又怕穷人给看见,谁家好人洗澡不拉窗帘?”的刺耳嘲讽,这种对受害者的苛责,比无人机本身更令人心悸,它折射出某种社会心态的扭曲与共情能力的荒漠化。
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家的边界不容技术肆意穿越,女子在自家浴室期待的不是紧闭的窗帘,而是免于被窥视的自由。正如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邵斌律师所言,隐私的核心在于“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无人机贴窗飞行,无论其是否实际拍摄到隐私画面,都已构成对居住安宁的侵扰和对私密空间的威胁。将责任转嫁给受害者“未拉窗帘”,无异于为侵权行为开脱,这种逻辑若成立,是否意味着我们需在家中时刻全副武装,才能守护最基本的尊严?
无人机的“眼睛”悬停窗外,挑战的是人对安全感的根本需求,即便这些行为即使不以偷拍为目的,也已造成居民的心理不适与持续焦虑,这种被侵犯感无关乎是否“实际拍摄”,而在于家作为庇护所的神圣性被粗暴打破,当居民需要时刻警惕天空中的不速之客,城市的宜居性又从何谈起?
更令人忧心的是,嘲讽受害者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危险的思维惯性,凡事必先检讨受害者而非审视问题本质。从“穿着暴露活该被骚扰”到“不拉窗帘活该被偷拍”,这种论调不断为侵权行为提供着扭曲的正当性。如果我们默许这种逻辑,下一个失去隐私保护的人可能是任何在自家阳台晒太阳、在书房工作的普通人,捍卫他人的权利,就是捍卫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防线。
当前无人机监管确实存在灰色地带,立法滞后与技术发展的脱节,正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暴露其弊端。然而,法律未明确禁止不代表道德上可为,更不意味着受害者就该默默承受。正如无人机从业者于先生所言,负责任的飞手会主动避开居民楼,既是避嫌也是规避风险。
在这起事件中,真正可怕的不是一架无人机的偶然越界,而是社会对隐私权如此轻易的蔑视,对受害者如此苛刻的责难。当科技进步与人性尊严产生摩擦时,我们选择站在哪一边,将决定这个社会的文明底色。保护每一个沐浴时不拉窗帘的权利,就是守护我们每个人在数字时代那点残存却珍贵的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