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戴妮 张萌萌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积极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聚焦便捷入学、特色创建、增值服务等关键因素,着力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化,有效保障随迁子女“无忧入学”。以溪口镇畸山小学为例,该校随迁子女在校占比已提高至9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33%,特色办学成效显著,被列入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省级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
一、聚焦便捷入学,打造全链条择校教育场景。一是学位供给“三色化”。定期研判分析外来人口诉求及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建立“红、黄、绿”三色动态预警监测机制,每学期对各校学位紧张程度进行评估亮色,及时掌握全区学位供需情况。二是入学通道“就近化”。依托浙里办App,共享教育、公安、人社等部门信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一件事”联办线上办理。开辟凭居住证入学通道,第一志愿入学率达100%,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三是转学机制“灵活化”。结合随迁子女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打通便捷转学通道,开发线上转学申请平台,实现在线转学“零次跑”,保障申请入读学生“应学尽学”。
二、聚焦特色办学,建立均衡化教育供给体系。一是“外引内育”强化师资队伍。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名优骨干教师申报名额,配齐配强师资力量,调任具备名校管理经验的宁波市名教师担任校长,选配教学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名优骨干教师任教。二是“因校制宜”推动课程创新。针对随迁子女民族背景、文化习俗和个人特长,创设舞艺、乐艺、武艺、绣艺、画艺、陶艺等“六艺”课程,策划“食、节、文、言”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实践课程,积极创建特色学校与示范教室,增强随迁子女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三是“四适五融”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提出“适性”办学理念、“适众”治校管理、“适形”校园文化、“适生”课程教学四大教育策略,统筹“楼、廊、室、窗、角”五大空间要素,将民族团结、地域特色等元素深度融入校园景观,营造“一廊一室会说话,面面墙壁皆育人”的沉浸式文化氛围。
三、聚焦增值服务,构建立体式组团保障格局。一是“体质+心理”全身呵护。围绕学生身体健康,定期组织体检,持续推进“明眸皓齿正脊”等健康行动,为随迁子女免费开展针对佝偻症、甲亢、碘缺乏等地方流行病的筛查与预防工作。健全“心网格”工作机制,与医院合作成立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建成10家省级心理辅导示范点。学校配置心理辅导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二是“校内+校外”全域守护。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侧协同,在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开通“雏鹰专线”,完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公交专线布局,因地制宜确定接送时间、车辆班次,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便捷。三是“学生+家庭”全面服务。坚持“跳出学生服务学生,跳出教育服务教育”的全方位服务理念,系统排摸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在就业帮扶、纠纷调解等方面的需求。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会同人社、卫健等部门,梳理形成“群体诉求、部门服务”两张清单,靠前化解影响学生就学的各类外部因素,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