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应华彬老师告知 ——“南门吹雪” 华小谟师傅走了。
华师傅虽已从宁海中学岗位上退休整整五年,可宁海中学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突然静了下来:那扇他守了近 20 年的新宁中南门,风还在吹,却再没有那个头发如雪的老人,笑着叫出某个学生的名字,或是熟稔地说出某辆车牌背后的故事。
![]()
老师们总亲切唤他 “华师傅”,学生们则更习惯喊他 “阿公”。这称呼从不是随意而起,藏着当年应华彬老师的良苦用心:华师傅虽未踏上过讲台,却和每一位 “老师” 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守着宁中的朝暮,护着师生的日常。“师傅” 二字,是对等的敬重,是藏在细节里的认可;而 “南门吹雪” 这个名号,更成了宁中人心里独一份的印记 —— 它无关武侠的凌厉,只关乎老人满头银发,在南门的晨光里、暮色中轻轻闪动,像一场温柔的雪,悄悄裹住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青春,留下了再也抹不去的暖。
从 1998 年新宁中落成就职,到 2020 年执意退休,22 个春秋里,华师傅把自己 “钉” 在了南门。他是门卫,守着出入的平安;是保安,护着校园的安稳;是收发员,递过无数封信件、包裹;更像一本 “活台账”—— 一半学生的名字他喊得顺口,所有老师的车牌他记得分明,就连谁什么时候换了新车、开了几年,他都一清二楚。有老师说:“华师傅看着我读完高中,看着我回母校当老师,又看着我结婚生子。他站在南门,就像家里的长辈,陪着我们慢慢长大。”
![]()
他的好,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事,都藏在细碎的日子里,藏在不声张的善良里。2016 年《乡土宁海》推送写他的文章,近 120 位读者打赏,我们想把数千元赏金送他,他却摆着手坚决不肯:“给更需要的孩子吧。” 最后那笔钱,全转给了力洋孔的贫困学子。后来办《乡土宁海》六周年年会,我们千请万请,才把不爱热闹的他请来。《乡土宁海 2017》出版时,他先笑着道贺,又轻声问:“书带了吗?送我一本呗。” 我故意逗他:“怕您不识字呀?” 他急着摆手辩解:“我也是宁中学子!” 那样的朴实,比任何华丽的话都更戳人心。
每个宁中学子的记忆里,总少不了 “阿公” 的影子。杨晶莹说,初三通宿时,每天清晨见他一笑,一整天都觉得明媚;早饭芝记得,初一哭着要回家,是他温声劝 “那读高中可怎么办”,三年后重逢,他又笑着喊 “囡,又回来啦”;杨柳斐斐忘不了,高中打雪仗弄湿鞋袜,是他悄悄拿去烘干,宁海十四夜时,还拉着她去门卫里面吃热汤包;罗群星虽不是宁中学子,却因常来校拜访她的老师,被华师傅记熟了车 —— 每次进门,老人都笑着开门,让他 “被人记得的幸福感,一辈子忘不掉”;陈娟娣结婚回校,他一看是 “宁中毕业的孩子”,乐呵着赶紧放行,还帮着招呼学弟学妹一起合影…… 就连 1998 级的首届学生,都记得月考时铃声不准,华师傅骑着自行车绕着教学楼吹哨子,那哨声就是全校的 “准星”,比铃声还让人安心。
![]()
2020 年他退休时,有学生拉着他问:“阿公,您要走啦?” 他只笑着叮嘱 “以后早点吃饭啊”,没人舍得说 “再见”—— 我们总觉得,他只是换了种方式留在宁中,南门的风里,总会飘着他的气息。可后来啊,有人不敢再去南门拿快递,怕看见门卫室空着,忍不住红了眼;有人毕业十年回校,还盼着他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却只摸到冰冷的铁门。
华师傅,您知道吗?您从不是普通的门卫,您是宁中的 “门神”—— 守着校门,更守着我们最珍贵的青春。那些您叫过的名字、递过的快递、烘干的鞋袜、分过的汤包,早成了我们心里最暖的念想。今天您走了,我们不想让您在天堂静悄悄:
如果您是宁中学子,还记得清晨南门那声 “早啊”;如果您是学生家长,记得他帮孩子转交过的书本;如果您是宁中教职员工,记得他熟稔报出的车牌 —— 都来留句话吧,告诉华师傅:他守过的宁中,还好好的;他爱过的我们,都记得他。
风再吹过南门时,我们会想起那抹如雪的白发,想起那个总笑着的老人。华师傅,一路走好,您的温暖,会永远刻在宁中的岁月里。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乡土宁海工作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