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神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超越了“疾病”与“疗愈”逻辑。他们的创作常常不是为了表达什么,而是为了活下去,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里发现生命奇境。
在讨论精神病人所表现的艺术时,它通常与另一个艺术概念紧密相关:“原生艺术”(Art Brut )。这一词最早由画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在1945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未经艺术教育、脱离主流艺术体制的人所创作的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创作者,是精神病患、孤儿院居民、囚犯或边缘群体。
![]()
![]()
上:法拉利365,安东尼奥·罗赛诺·德·利马,1979
下:番茄,安东尼奥·罗赛诺·德·利马,1979
我们用三天时间探讨精神性艺术创作。第二篇,是关于“没有名字的艺术”。
没有名字,因为创作者们没有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美术馆收藏和展览。他们是农场和市营屠宰场工人,后作为志愿兵被派去参战,返乡后被诊断出精神分裂;她们做了二十多年家庭主妇,在五十岁丧子后拿起画笔;她们遭受丈夫和婆婆的虐待,在不慎跌落悬崖后康复,开始剪纸。没人知道他们,但他们是每一个人。
![]()
![]()
无题(万森讷城堡),阿洛伊丝·科巴兹,1941-1951
无题,邦茹·邦雅曼,1979
![]()
这大概是以“无题”为名的作品出现得最多的艺术展览。
一幅纸上水粉画,紫灰色的背景上,数个大小不一的人形黑色剪影平铺,人的身体轮廓如同城市水泥建筑,内里满布许多窗户一样的方形。这幅作品的名字是《无题》,作者是卡洛·齐内利(Carlo Zinelli)。
圆珠笔、马克笔和彩色铅笔在纸上画出一幅挤挤挨挨的游泳比赛现场,所有人物都是一样的头发、脸型和衣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编排的混乱场景被画作中以一种绝对秩序化却色彩丰富的形式呈现。这幅作品的名字是《无题》,作者是赫尔穆特·尼姆切夫斯基(Helmut Nimczewski)。
![]()
![]()
上:无题(黄色背景上的四个剪影),卡洛·齐内利,约1960
下:无题(游泳池),赫尔穆特·尼姆切夫斯基,1986-1987(图片源自网络)
布条、塑料、纸和金属包裹缠绕在一个木制椅子/座椅之上,呈现出怪异的状似纪念碑的雕塑形状。这个作品的名字也是《无题》,作者是帕斯卡尔·塔西尼(Pascal Tassini)。
没有名字,大部分是因为它们的创作者们没有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美术馆收藏和展览。比如,齐内利是农场和市营屠宰场工人,后作为志愿兵被派去参战,返乡后被诊断出精神分裂。因为在病院墙上绘画,他被医生邀请参加艺术工作坊,之后几乎每天会在工作坊待八小时以上,一生共创作了 2000 多幅作品。
![]()
![]()
无题,帕斯卡尔·塔西尼,2013(图片源自网络)
无题,朱迪思·斯科特,2003
1945 年,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为这些“未受艺术文化影响的人创作的作品”总结出一个新的概念:原生艺术。在他看来,这些作品里几乎看不到对古典艺术或流行艺术的模仿痕迹,但却能呈现艺术最本源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如果艺术品没有名字,人们如何知晓其背后艺术家的故事?癫狂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没有经过学院派的训练,艺术的枝叶如何从一个人的生命中生发出独特的形状?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展览(以下简称《无羁之境》)中,我们找到了线索。
![]()
无题,达武德·库查基﹐2016
![]()
20世纪60年代,笼罩在丧子阴影中的安娜·泽曼科娃(Anna Zemánková)重新拿起了画笔。
她从未学习过绘画,但是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画画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一有空闲时间她就会在纸上涂涂抹抹,借此逃离专制的家长所带来的精神压力。成年后,她做过很长时间牙科技术的工作,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她从没有想起过绘画这件事。二十五岁结婚,之后陆续生育了三个儿子,还领养了一个女儿。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放弃了工作,专心照顾家庭。四十岁的时候全家搬至布拉格定居。经历了严重疾病、一个儿子早逝等变故,五十岁后,绘画成为安娜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她喜欢用铅笔、色粉笔和钢笔绘制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植物图案,有时她会在画纸上打孔,再通过压印让纸产生褶皱,使图像呈现出浮雕效果。她经常在凌晨四点从床上醒来,坐在桌前投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一画就是两三个小时。她的画作笔触细腻,细节丰富,线条无数,有时候一幅画从开始到完成可能需要花费四五年的时间。
![]()
无题,安娜·泽曼科娃,1970-1975
在伏案绘画时她在想些什么?她笔下瑰丽诡谲的花卉灵感来自于哪里?遗憾的是,人们已经无法知晓更多有关安娜的艺术世界。
不像其他艺术家,在生前就可能接受大量媒体采访或曝光,像安娜这样的原生艺术家长期处于艺术世界的边缘,在互联网上能查到的信息也寥寥无几,“没人知道他们”,在艺术史书里也根本找不到关于他们的传记。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对她生平介绍的三段文字,几乎可以说是目前最为准确可以了解到安娜艺术思想的信息来源。
![]()
棚屋,格雷戈里·李·布莱克斯托克,2013
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Collection de l’Art Brut)的策展人莎拉·隆巴迪(Sarah Lombardi)介绍道,艺术馆会努力和原生艺术家及其家人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环境,进一步理解他们所使用的技法和材料,并在展览中向公众分享这些故事。人们可以从白墙上贴着的一段段简要介绍里读到艺术家们充满个人创伤的人生故事:战争、疾病、失亲……他们是艺术的自学者,与主流艺术系统隔绝,对艺术史一无所知,甚至很多人即使到生命的最后都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们只是为了回应自己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而开始创作。也正是基于这一特性,在《无羁之境》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家都是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取的材料作为创作的载具,比如挂历纸、香烟盒、布料、泥土等。这些物品本身就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创作并非选择,而是生命中的出口,是他们在某个边缘时刻发现的一条通道。”莎拉说,“他们无法停下,因为那是他们活下去的方式。”
![]()
无题,户次公正,1980-1985
![]()
《无羁之境》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杨杨第一次接触“原生艺术”的概念是在艺术史课堂上,讲师提到现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原住民艺术、边缘群体和儿童艺术中汲取灵感,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提到杜布菲的贡献,但课程中认为杜布菲的理念过于理想化和纯粹,比如在他的观念里,原生艺术应该与主流艺术市场保持绝对距离,一旦前者拥有了卖家和市场,就要从原生艺术的领域里被排除出去。
![]()
![]()
上:位于巴黎勒内·杜鲁因画廊地下一层的“原生艺术之家”,1948
下:让·杜布菲亲临瑞士洛桑的原生艺术收藏馆,1976
另一种典型误解是人们笼统地将原生艺术理解为“疯人艺术”。在这次展览中的确有大量作品是来自于精神病院或疗养机构的病人,但将原生艺术等同于精神病艺术,不仅无助于对概念的理解,也容易令人忽视这一艺术形态背后更为复杂的成因。
展览中有一位名为吴美飞的中国原生艺术家。他经常在香烟包装纸盒上作画,而且方式非常独特——用彩笔在烟盒上反复击打形成画面。这个过程非常费时费力,要求创作者精神高度集中,但对吴美飞而言,创作让他感到平静。他曾离家前往和田、云南、敦煌等地工作生活,但始终未在任何一地定居。他喜欢收集石头,希望能用这些石头搭建一间房屋,在其中展示自己的画作。2016年,他的姐姐看到了南京原生艺术中心的信息,介绍弟弟前往创作交流,吴美飞的作品因此得到更多人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2023年,他因为长期饮酒和其他身心问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无题,吴美飞
长期从事文艺精神病学研究的陈智民,一直关注原生艺术。在陈智民供职的上海某三甲医院,住院部将病房后走廊的一处空间开放为画室,邀请住院部的病人自愿报名参加创作。时间久了,陈智民慢慢观察到有七八位病人会一直长期坚持去画室创作。
有一次,陈智民发现有位病人在画室里的绘画状态很不自然,陈智民走过去问对方,为什么不尝试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对方说他以前在病房绘画的时候,护工经过他的旁边,瞥见他在纸上画的内容,会猛拍他的肩膀、大声询问他:画的是什么东西?怎么一点也不像?你是不是发病了?从此之后,他不敢画自己想画的内容,认为这是不被允许的,只敢画他认为其他人眼中正常的事物。
![]()
无题(布达佩斯时间轮),阿道夫·沃尔夫利,约1922
鼓励原生艺术家们创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让他们以自己舒适的、不被打扰的状态创作,这是陈智民的主张。实际上,原生艺术的创作者群体来源极为广阔:退休人士、被排斥者、囚犯、精神病患者、边缘群体等。不把他们当作病人,把他们当作艺术家一样去尊重是相当重要的。“在得到尊重的情况下,我觉得他们的艺术家人格才能够得以舒张,才能够真正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去创作。”
![]()
天女散花,郭凤怡,1990-2008
![]()
《无羁之境》一共展示了 52 位艺术家的 259 件作品,其中包括 4 位中国自学艺术家的作品。让莎拉印象深刻的艺术家张步花,她创作剪纸作品。小时候和母亲开始学习剪窗花,但之后再没有创作过,直到八十岁她才重新拿起剪刀。张步花的作品里既有经典的神明形象、动物图腾,也有人们在乡间耕耘工作或举办婚嫁仪式的民间生活场景。
另一位剪纸艺术家库淑兰来自陕西旬邑,常常一边剪纸一边吟唱歌谣。她长期遭受丈夫和婆婆的虐待,创作也不被家人理解。1985年,库淑兰不慎跌落悬崖好几天昏睡不醒,康复之后,她开始自称“剪花娘子”。在她的作品里频繁出现一个执剪盘坐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是在地方文化馆下乡普查的过程中被发现,后来在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她持续创作了逾 1500幅剪纸作品才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
![]()
上:枣神,张步花,2002至今
下:大姐姐、巧打扮,库淑兰﹐1983
剪纸这种形式对于国内艺术观众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这种艺术性。不过对于张步花和库淑兰这样的艺术家而言,剪纸比画画更自然,她们手边自然拥有这些材料,也因此转换成为了她们的艺术表达。莎拉·隆巴迪说:“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并非背景,而是你是否有话要说,是否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等待表达的能力。”
在展览最后的区域,策展团队专门设置了一个创作区,让看完展览的观众可以自己在现场用彩笔在白纸上进行创作。参展者留在艺术馆墙壁上的画作,有的青涩,有的幼稚,也有抽象夸张、令人不解的存在。有一位不知名的观众在纸上画了一只被无数线条包围着的平静的眼睛,这只眼睛看着场馆内来来往往的人群,观察和等待着下一位原生艺术家到来。
![]()
25人,奥斯瓦尔德·齐特纳,1971
![]()
![]()
NOWNESS秋季刊和你一样沉迷无用之物。盲盒为什么令人上瘾?委托一场约会能好过真实的恋爱?碎片化的视频如何抚慰了我们?为什么电影人不知疲倦地奔赴电影节?沉迷是逃避现实的方式,还是在把我们推进更深的虚无?疯狂与热爱,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当你沉迷时,沉迷也在凝视你。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