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这行当,说起来可真是一把辛酸泪。想当年,中国机床产值和消费额双双全球第一,风头无两,可如今呢,那些曾经扛起半边天的18家国企,大多栽了跟头,沈阳机床、大连机床这样的老大哥都宣告破产重组,其他的也勉强苟延残喘。
这不是天灾,是人祸加行业老毛病,技术卡脖子、管理跟不上趟儿,进口货一涌进来,就把国内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
老大哥们当年怎么红的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刚起步,工业底子薄得像张纸,得赶紧补课。苏联那边帮忙,援助图纸和技术,帮着建了18家重点国企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北京第一机床、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啥的,这些“十八罗汉”一上马,就成了行业脊梁骨。
1955年,沈阳厂搞出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那时候可新鲜了,央行还印了张“车工两元人民币”纪念一下。三年后,1958年,北京厂和清华联手,憋出亚洲第一台数控铣床X53K1,麻省理工才1952年整出世界首台,咱们追了六年就赶上,这速度搁现在都算火箭级。
![]()
这些厂子不光自给自足,还开始往外卖货。六十年代,产品出口东南亚、非洲,七十年代末甚至挤进全球前十。2009年全球机床产销榜上,中国两家上榜,德国五家、日本两家,美国才一家,咱们直接超美成三巨头之一。
那时候的沈阳机床,销售额从全球36位蹿到第一,用了九年时间,风光得不行。产量上,2001年数控机床产量暴增,几家厂子集体发力,工人忙得脚不沾地。说白了,这帮国企就是工业母机的开荒牛,扛起了从无到有的重活儿。没有它们,早年的汽车、航空啥的都得卡壳。
![]()
可好日子没多久,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全球经济一变样,国外机床性价比高,精度还稳,国内市场直接丢了五成份额。关税降了,进口货蜂拥而至,那些老厂子订单少得可怜,沈阳厂重组时还东挪西借,世界银行贷了两亿美元,十年才还清。
关锡友那时候在中层,签合同时估计手都抖,这债一背,厂子喘口气都费劲。技术上也露怯,苏联专家一走,关键零件靠进口,西方管制严,买个伺服系统得层层审批。
合作呢?大连机床和日本搭伙,日本还设锁,机床一动就远程关机,得请人来解锁,这不等于寄人篱下吗?国企们组装是行,创新就跟不上了,产品够用但不顶尖,渐渐被甩在身后。
![]()
债台高筑的连锁崩盘
转眼到2010年代,问题全冒头了。2011年,市场风向变了,中高端机床进口占主流,国外货技术牛,卖点就是精度和效率。国内厂子呢?创新少,管理老套,研发投得不够,工人技能也跟不上。2002年沈阳机床关锡友上总经理后,试着混改,卖房产搞副业,可债务像雪球,越滚越大。
2018年,负债202亿,负债率99.26%,资金链一断,法院受理破产重组。2019年巨亏50亿,只能重整。关锡友卸任所有职务,转去别处,这事儿搁他身上,估计够呛。
![]()
大连机床更惨,2017年连违约九次,欠债224亿。董事长陈永开卷进骗贷案,2016年伪造合同、虚构应收账款,从中江信托骗6亿贷款。
2018年5月公安部发A级通缉令,他跑了半年才抓获,关在丹东看守所。副总会计师徐晓光他们也判了刑,企业大门一锁,保安巡空厂。2018年申请破产重整,延期三个月交计划,可债主们敲桌子催款,重组后还是半死不活。
这十八罗汉,多数步后尘。齐齐哈尔厂、上海厂、昆明厂啥的,订单锐减,亏损率2019年15.1%,2020年上半年24.1%。2022年,沈阳和大连正式破产,其他的倒闭或重组,仅剩少数撑着。到2024年,国产化率高端领域不足10%,低端过剩,高档精度差一线。
![]()
这崩盘不是一天的事儿,早年技术没跟上,管理层决策慢,市场一变就措手不及。国外不光卖机床,还捆绑条款,限位置、限移动,国内厂子学着点都难。结果呢?从世界第一滑到谷底,产值消费额虽全球第一,但高端靠进口,行业凛冬来了。
国企背着历史包袱,创新慢半拍,遇上全球竞争加剧,进口一压价,就全线溃败。不是说国企不行,是机制卡壳,研发资金少,人才流失快。
陈永开那案子,骗贷6亿,表面风光,里子烂透,企业一倒,产业链跟着抖。关锡友重组时借外债,短期续命,长远雪上加霜。这帮老厂子,红极一时,现在锈迹斑斑,教训深着呢。
![]()
政策兜底和民营的逆袭
国家没坐视不管,2016年机床协会推数控装备互联协议,2021年落地,推动智能化转型。《中国制造2025》定调,到2025年关键工序数控率从33%升64%,资金倾斜,扶持骨干。
2025年Q1,金属切削机床市场163亿,销量7.7万台,国产替代加速,五轴领涨。整体行业营业收入1-5月4048亿,降1.3%,但高端在爬坡。
![]()
民营企业捡了漏,北京精雕集团1994年起步,专注精密数控,2019年拿国家技术中心,2023年五轴机床销量全国第一。JDGR系列,行程500/280/300mm,精度2-5微米,卖给电子、医疗、光学厂。2025年2月,京津冀协同,北京研发、天津部件、河北组装,300多研发人,链条拉长。
2007年拓璞数控建,汇机械、自动化专家,攻镜像铣技术。2023年出世界首台三头并行镜像铣、立式箱底镜像铣,12米卧式双五轴蒙皮铣,空间精度翻倍。
帮C919、C929飞机蒙皮,加工时长缩80%,壁厚薄如身份证。2025年1月,闵行投1.5亿,建37150平总部,i500五轴中心调试中。2024年2月,获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
![]()
济南二机床是国企里活得滋润的,专注冲压线,跻身全球三大。2023年11月,给吉利极氪交付一体化压铸零件自动化线,宁波投产,打破进口依赖。
2024年4月CCMT展,签博俊科技,11月再和吉利合作铝压铸线,精度国际级。累计卖50多台,市场占有率第一,供比亚迪、理想、蔚来、小米。2025年8月,和中扬立库联手,智能仓储对接产线。
这些民营和少数国企,靠技术突围,政策加持,填了高端空白。数控机床市场2024年4325亿,2025年超4500亿,中高端需求涨,个性化、智能化成主流。差距还在,整体数控率40%,欧美日高一截,但国产五轴领涨,航空航天用上自家货,底气足了。
![]()
机床这行,落了底儿,但不是绝路。2025年白皮书说,市场万亿级,增长密码在创新和进口替代。高端链条,国外控得死,但咱们算法优化、实时测厚啥的,追得紧。
拓璞的镜像铣,蒙皮一次扫描连续加工,成本降、效率高,航空大飞机靠它披“外衣”。北京精雕的五轴,微米级零件,医疗光学不愁。济南二机床的压铸线,新能源车腾飞,福特、日产、北美标致都用。
国企的教训得记牢,别再债台高筑、骗贷跑路。陈永开判了,沈阳扣非还亏13年,重组成盈利但研发少,补贴靠政府。关锡友转场,行业需新血。
未来,政策推数控率64%,民营领跑,国企跟改。台湾地区机床也强,但大陆市场大,合作空间有。总的,机床从大到强,路还长,得一步步踩实。别光看没落,里头有股子韧劲儿,中国制造总有后劲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