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折叠屏iPhone”的爆料又多了起来,这次的动静比以往都大。
虽然苹果一直没官宣,但从分析师到供应链几乎都在说:苹果的首款折叠屏手机已经进入研发冲刺阶段,名字大概率叫iPhone 18 Fold,发布时间预计在2026年底。
看得出来,苹果对这款折叠屏是真上心。毕竟从iPhone第一代到现在,每一次大形态变化都花了好几年去磨,这回终于轮到折叠了。
有意思的是,这次苹果不是简单照抄安卓那一套。参考最新的工程样机消息,苹果准备在机身结构上搞“钛+铝”的混合方案。
以前iPhone 15 Pro和Apple Watch Ultra都是纯钛,今年的iPhone 17 Pro又换回铝壳来改善散热。现在苹果干脆把这两种金属结合,用钛的强度去抗形变,再靠铝去减重和导热。
思路其实挺聪明:既能保证折叠铰链的寿命,又不会像某些安卓折叠机那样动不动就超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折叠机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铰链,苹果也没省料。
据业内透露,苹果会在铰链结构上用钛和不锈钢混合材质,这能保证反复开合几万次后仍保持对齐精度。简单讲,就是折一万次也不歪。
屏幕这边的信息也出来得差不多了。外屏预计是5.5英寸,分辨率2088×1422,支持打孔前摄;内屏是7.8英寸,分辨率2713×1920,比例4:3。
这尺寸一看就不是随便定的,基本就是折叠状态像一部正常手机,展开后能当iPad mini用。
更狠的是,苹果还准备加入一种“金属应力分散板”结构,配合自修复涂层技术,实现所谓的“近乎无折痕”效果。意思就是,你每天开合几十次,也不会看到明显的折线。
据爆料,苹果的这块折叠屏会由三星独家代工,面板来自三星显示A4产线。目前三星正在扩产,目标是在2026年第二季度把月产能提升到3万片。
这个时间点刚好卡在iPhone 18系列发布节奏之后,也就是说,苹果已经在为量产提前铺路。
除了屏幕和结构外,折叠iPhone的核心配置也挺猛。
处理器预计是A20系列,配LPDDR5X内存和UFS 4.0存储,搭载苹果第二代自研C2基带,支持40W有线快充和15W MagSafe无线充。
电池方案可能会沿用iPhone Air那套高密度电池,也就是说,苹果会尽可能在续航和厚度之间找平衡。
不过,这代折叠机还有一个挺大胆的变化——可能会取消Face ID,改回Touch ID。这点挺多人讨论的。原因也不复杂,折叠结构里留Face ID模组太占空间了,还容易影响屏幕对齐。
用Touch ID反而更直接,尤其在折叠状态下操作更方便。苹果估计会把指纹整合在电源键上,和iPad Air那种类似。
当然,最让人关注的还是价格。
多方消息显示,这款折叠iPhone的起售价可能会在1800到2500美元之间,折合人民币大概1.3万到1.8万元。
投行杰富瑞就说了句狠话:2000美元可能已经是用户心理的上限。
要知道,现在三星的Z Fold 6顶配也就差不多这个价。如果苹果真定2500美元,那大概率是卖“信仰”的。
所以问题就来了——苹果折叠屏到底图什么?我个人觉得,这代机器更像是苹果用来“摸清路”的产品。
苹果不是要去卷配置,而是先验证一件事:折叠形态能不能在苹果生态下真正高效。
比如打开折叠状态能不能无缝接力iPad应用、视频会议和绘图体验能不能做到同级最顺,这些才是苹果要守住的核心体验。
另外就是生态和适配的问题。现在很多安卓折叠机最大的痛点是软件没完全跟上,而苹果一旦入局,iOS和iPadOS的融合生态反而能让折叠体验更完整。
如果这点真做好了,那iPhone 18 Fold可能真有机会成为“手机+iPad mini”的合体方案。
但我也得实话实说,这一代苹果折叠机大概率不会是走量机型。更可能是一次高端试水,为后续更轻薄、更便宜的版本做铺垫。
等三年后苹果真把成本和厚度都打下来,再去攻下主流市场也不迟。
你要问我怎么看?我觉得苹果折叠屏一定会来,但它的意义不是“多一台新iPhone”,而是苹果在找一种新的交互形态。
只不过这条路要从贵走到平,再从“概念”走到“刚需”,至少还得两代。
如果这台iPhone 18 Fold真卖1.8万起,你会买吗?你更在意的是“近乎无折痕”,还是“苹果式可靠”?
评论区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