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网红博主发布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博主称自己在海滩徒手捡"漂亮海螺"玩,事后才发现捡的竟是致命海洋生物——鸡心螺。该视频在发布后迅速发酵,目前已获得超过 3000 万次观看。
![]()
图片来源:新闻截图
回家后该博主上网搜索了这种“海螺”的资料,结果让她不寒而栗——她捡到的是“大理石芋螺”,隶属于大名鼎鼎的芋螺科。一旦被这种海螺的毒针蜇中,真的会一命呜呼。
芋螺:剧毒海螺家族
因为芋螺的长相有点像鸡心,所以芋螺也被称作“鸡心螺”。
![]()
织锦芋螺,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个家族的海螺几乎都有毒,其中有些还夺去过人类的生命。
2018 年,一项研究统计了 1670 年到 2017 年的“芋螺伤人事件”,总共有 141 起。其中芋螺把人蜇死的一共有 36 例。
这些致死事件,绝大部分是地纹芋螺(Conus geographus)干的,所以这种芋螺也被称作“杀手芋螺”。
而且被这种芋螺蜇中之后,只要几分钟的时间,人就会开始感觉四肢麻木、视线模糊、呼吸困难,所以它们还有个外号叫“卷烟芋螺”,也就是被它们蜇了之后时间只够再抽一支卷烟的了。
幸运的是,虽然芋螺的毒性很强,但它们并不会主动攻击人,这些被芋螺蜇伤、蜇死的事件往往都是意外。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个小动物为什么会有如此致命的毒液呢?原来芋螺的毒素,主要是用来捕猎的。
食物不同,毒性也不同
2018 年的文章中还对比了不同食性的芋螺致命程度。
根据芋螺的食性不同,可以把它们分成食鱼芋螺、食虫芋螺以及食软体动物的芋螺(主要吃其他的海螺)。
1
食鱼芋螺
绝大部分的“海螺袭击人类”事件都是食鱼芋螺干的。而在食鱼芋螺中,“犯案”最多的正是前面提到的地纹芋螺。
这一类海螺具有极强的毒素,而这和它们的捕食方式息息相关。这些海螺移动能力很弱,它们主要靠的是悄悄接近猎物,然后用毒针发动突然袭击。
它们必须让鱼在极短的时间里丧失反抗能力,否则小鱼 1~2 秒钟就能游出很远的距离,海螺就白忙活一场了。所以它们的毒液毒性非常强。
而这些毒素对同为脊椎动物的人类也有效,所以这类海螺成了海螺攻击事件的主要“肇事螺”。这类海螺也很好辨认,这类海螺的开口往往很宽大,比较方便把鱼一口吞进去。
![]()
地纹芋螺的壳口面,图片来源:Wikipedia
2
食虫芋螺和食软体动物芋螺
这两种芋螺主要攻击的目标是无脊椎动物,所以它们的毒液也在漫长的演化中变得更有针对性,主要对无脊椎动物有效,所以它们对人类的威胁会相对小一些(但仍可能造成危险)。
当然了,这只是从整体上来说。芋螺身体里的毒素种类非常多,不同物种之间的毒性差异非常大(哪怕在同一种芋螺中,毒素也会有差异)。
所以,你在野外看到任何一种芋螺都不能掉以轻心。比如,开头提到的织锦芋螺,就属于食螺芋螺,而它的毒素同样是致命的。
花式用毒
虽然芋螺最主要的捕猎手段是直接用毒针去戳猎物,但有些芋螺演化出了一些“花式用毒法”。
1
致命毒雾
比如,地纹芋螺和郁金香芋螺为了提高自己的捕鱼成功率,在接近小鱼的时候会悄悄向周围海水中释放毒素,小鱼在被攻击之前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把毒素吸收进了体内。
![]()
郁金香芋螺,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些释放出来的毒素作用有点类似胰岛素,会让小鱼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反应变慢,有些干脆就无法动弹了。
这时候芋螺再缓缓爬过来,用致命毒针击杀并吃掉小鱼。
2
迷魂剂
另一类芋螺也会向海水中释放毒素,不过这些芋螺释放的毒素并不会让猎物失去行动能力,而是会成为迷魂剂,让猎物心甘情愿地自己送上门来。
这种芋螺叫帝王芋螺(Conus imperialis),它是一种吃沙蚕的食虫芋螺。
![]()
帝王芋螺,图片来源:Wikipedia
因为沙蚕这样的虫子会把自己藏在泥沙洞穴里,而芋螺这样的海螺并没有什么挖掘能力。于是,芋螺会在沙蚕洞穴周围释放一种特殊的毒素,这种毒素类似于沙蚕在交配时候产生的信息素。
洞穴中的沙蚕感受到这种信号,就会赶紧爬出洞穴去寻找异性。等沙蚕爬出洞穴,才发现等待自己的不是化妆打扮好的异性,而是捕食者帝王芋螺。这时候再想逃已经来不及了,帝王芋螺会用毒针击杀沙蚕,把它们变成晚餐。
毒药也是解药
虽然很多芋螺的毒素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但人类的科学家发现,芋螺的毒素库其实也是药物“大宝箱”。
比如,芋螺为了让小鱼尽快失去反抗能力,它们的毒素中含有一种能够阻断神经信号通路的成分。只要合理使用,这些致命毒素就可能成为强力镇痛剂。
举个例子,2004 年 FDA 批准了一种叫作齐考诺肽的镇痛剂,这种药物最初就是从僧袍芋螺的毒素中提取出来的(现在主要是基于它的肽链结构直接合成),它能够在阿片类镇痛剂(比如吗啡)无效的病人身上发挥作用。
![]()
僧袍芋螺,图片来源:Wikipedia
还有,前面提到的杀手芋螺以及郁金香芋螺释放的类胰岛素成分,也有望在治疗人类的糖尿病上发挥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芋螺的毒素可以用来治疗癫痫、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病症。说不定,未来这些海洋中的杀手,将成为人类的大救星。
最后提醒你一下,如果在海边看到了活的芋螺,千万不要把它们抓起来拍照。
如果你误以为它们是空壳,拿起来才发现壳里有肉也不用太慌张,芋螺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先缩进壳里,并不会主动发起攻击。你只要赶紧把它们放下就好。如果你还抓着不放,那就不能怪芋螺“不客气”了。
参考文献
[1] Kohn, A. J. (2018). Conus envenomation of humans: in fact and fiction. Toxins, 11(1), 10.
[2]http://penelope.uchicago.edu/~grout/encyclopaedia_romana/aconite/geographus.htm
[3] Torres J P, Lin Z, Watkins M, et al. Small-molecule mimicry hunting strategy in the imperial cone snail, Conus imperialis[J]. Science advances, 2021, 7(11): eabf2704.
[4]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18203906/http://publications.nigms.nih.gov/findings/sept02/snails.html
[5] Yeung, H. Y., Ramiro, I. B. L., Andersen, D. B., Koch, T. L., Hamilton, A., Bjørn-Yoshimoto, W. E., ... & Safavi-Hemami, H. (2024). Fish-hunting cone snail disrupts prey’s glucose homeostasis with weaponized mimetics of somatostatin and insul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 6408.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科学边角料 科普作者
审核丨张珊珊海洋生态学博士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 张林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