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秀6犯离场、仅得4分的窘迫,到单节5中5狂轰14分带领球队逆转,杨瀚森只用了一天。
![]()
北京时间10月11日,开拓者主场124-123险胜国王的季前赛里,中国内线球员杨瀚森交出17分钟16分4篮板1助攻3盖帽的亮眼数据,还催生出属于中国球迷的“瀚森时刻”。
赛后,各大媒体、教练员、队友、篮球解说员和球迷朋友们对杨瀚森连连夸赞。但是篮球评论员苏群的评价却格外清醒——既点出这场爆发的重大意义,也没回避背后的客观环境,堪称最接地气的“理性赞歌”。
![]()
“你有没有错过今天的‘瀚森时刻’?6分钟内连得10分,单节14分,全场16分。”苏群一开口就戳中了这场表现的核心——这不仅是得分,更是杨瀚森在NBA“站稳脚跟”的关键一役。在他看来,这9分钟的爆发,对杨瀚森的意义远超数据本身:
第一,给开拓者吃了颗“定心丸”。当初开拓者用首轮16号签选他,顶着“中国内线能否适应NBA”的巨大质疑。如今杨瀚森用实战证明“自己值得培养”,让球队愿意给出更多耐心,这为他争取轮换时间打下基础;
![]()
第二,帮杨瀚森卸下了“心理包袱”。首秀的紧张、对抗的不适,让他像“刘姥姥参观大观园”般生涩。但这9分钟的爆发,让他找到了“升级打怪”的起点,哪怕未来遇到挫折,也有了“我能打好”的心理底气;
第三,把“选秀模板”变成了“实战画面”。选秀时球探说他会三分、能策应、有脚步,可没多少人见过真章。这场他投进2记三分、送出妙传、用柔和手感完成上篮、靠反应盖掉对手,9分钟的表现“连剪辑都不用”,直接把“潜力”变成了“实力”。
![]()
苏群的评价里,没有盲目吹捧“天赋炸裂”,反而用“5节时间摸清NBA,9分钟秀遍武器库”的比喻,精准概括出杨瀚森“适应快、学习能力强”的特质——这恰恰是中国球员登陆NBA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在一片“吹爆”声中,苏群却冷静地提到:“我们不能只夸不看客观,‘瀚森时刻’的到来,和三个环境因素分不开。”这番话没泼冷水,反而让评价更显真实:
![]()
一是“队友犯规逼出的机会”。第三节6分03秒,开拓者内线克林根领到第5次犯规,其中不少是因为杨瀚森首节犯规过多,导致克林根提前透支。“克林根几乎不能再出场,杨瀚森只能豁出去打,心理状态反而被逼到积极层面”;
二是“战术地位的临时提升”。队里资格最老的霍勒迪早早下场,开拓者没法再靠后卫主导进攻,只能把杨瀚森推到“场上轴心”的位置——这恰好是他最习惯的打法,“像回到夏季联赛一样,教练让他高位策应,打起来得心应手”;
![]()
三是“对手强度的下降”。国王核心萨博尼斯这场没认真打,第三节打了一半就5犯离场,篮下只剩尤班克斯这样的内线。“对抗环境等级降了,杨瀚森的技术动作才能更舒展”。
这些细节,其他称赞声里很少提及,却恰恰是理解这场爆发的关键——苏群没有否定杨瀚森的进步,而是用“客观条件+个人努力”的组合,让这份成绩显得更扎实,也更有参考价值。
![]()
整场评价下来,苏群的核心观点很明确:“既要认清‘瀚森时刻’的重要价值,又要清醒认识根本原因,不忽略环境因素,才能让杨瀚森既自信又不骄傲。”
![]()
确实,这场比赛里,杨瀚森的进步肉眼可见:从首秀不敢做动作,到这场敢背后运球、敢投三分;从防守端频频犯规,到这场3次盖帽、站位更合理;正负值+9全队第二、盖帽数全队最高,这些数据都藏着他的努力。但5次犯规、3次失误,也提醒着他“对抗强度、节奏把控还有提升空间”。
就像苏群说的,“瀚森时刻”的意义,不在于“一场就成NBA球星”,而在于“找到了适应的起点”。对中国球迷而言,这9分钟的快乐,也不是“看到下一个巨星”,而是“看到中国球员在NBA能快速调整、能打出自己的风格”。
![]()
接下来,杨瀚森要面对的,是萨博尼斯、约基奇这样的顶级内线,是更长的出场时间、更复杂的战术安排。
但有了这场“瀚森时刻”的底气,再加上苏群提醒的“理性看待”,这位中国内线的NBA之路,或许会走得更稳、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