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营选战本以为是场“各自为政”的常规较量,结果却在最后一周演成了“群起攻之”的大戏。
三位本来各自为战的候选人——郝龙斌、罗智强、张亚中,突然同频发声,对郑丽文发起正面冲击,场面一度火药味十足。
这场反转不仅打乱了选战节奏,更让岛内外看客都坐不住了:蓝营这是要“提前分裂”吗?
事情的起点,看似只是一次“正常”的选战冲突,但发展节奏完全不按剧本来。
郝龙斌率先“点火”,公开指责郑丽文阵营搞“抹黑战术”,说她团队制造假消息,恶意攻击其他候选人。
这话一出,蓝营内部立刻炸锅。郝的发言不只是自保,更像是在划出一道底线,要把郑丽文“请出战局”。
随后,罗智强也按捺不住,跳出来发声。他直接反击郑阵营散播他“将退选”的消息,称这是典型的“打心理战”。
罗智强的语气比郝龙斌更直接,甚至带点怒火。他一边喊着“我绝不退”,一边指责对手“为赢不择手段”。他这番话其实是在争夺年轻选民的好感,毕竟蓝营这块票仓早已松动。
张亚中则是最后一位加入“围剿”的阵营。这个一向以“深蓝思想家”自居的候选人,出手更是直接。
他不拐弯抹角,直接质疑郑丽文背后“金主干政”,说这场选举已经变成“谁有钱谁说话”的游戏。张的言论引发不少共鸣,尤其在黄复兴体系中,资金流向本就是公开的秘密。
三人几乎在同一时间“火力全开”,把郑丽文推上了风口浪尖。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围剿”,也让外界看到了蓝营内部的另一面:原来真正的敌人,不一定是对岸,而是身边人。
2024年美国初选阶段,也曾上演类似“同党互咬”的桥段,几位共和党候选人也曾联手围攻潜在威胁者。
只不过那边是为了“谁能挑战拜登”,这边却像是“谁能活到最后”。而台湾的特殊地缘身份,使得这场党内撕裂的戏码,被放大到了整个亚太战略的放映厅。
蓝营的混乱已经让“稳定在岛的对话基础”进一步削弱。岛内蓝绿对抗本就激烈,如今蓝营自己还“自乱阵脚”,自然引发外部担忧。
尤其美军最近在亚太频频演训,区域紧张气氛早已在升温,没人希望台湾再添“政治不确定性”。
从数据面看,这场“围剿”也不是空穴来风。10月初民调显示,蓝营整体支持率已经跌破三成,郑丽文的个人支持率也从早前的高点跌至26.5%,显然,选民对这场内斗并不买账。
受政治不稳影响,2025年Q3台湾地区吸引外资下降了5%,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更是直白得很。
而更深的隐忧在于,这场风波背后其实藏着更大的问题:民主机制本该是选贤任能,如今却变成了“谁能打得狠、谁能撑到最后”的角斗场。
蓝营的老问题——派系林立、路线混乱——到了今天仍未解套,反而越演越烈。
郝龙斌代表的是传统深蓝、稳健路线,张亚中诉求的是意识形态的“纯粹”,而郑丽文和罗智强则更像是“互联网战士”,擅长打舆论战。
四人之间的博弈,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只是选举,而是话语权的抢夺。
更别提外部干扰这块。2025年台湾地区的选战谣言案件同比增长了20%。社交平台上真假难辨的“爆料”,已经成了影响选情的利器。
这类“信息战”,在其他民主国家也屡见不鲜,比如2022年韩国总统选举,就有类似案例——党内候选人互相爆料,搞到最后选民都不知道该信谁。
而这次蓝营的“围剿”反转,也像极了一场“选战内卷”:理念没人在乎,手段越来越花,选民看得眼花缭乱,却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带来改变的人。
最讽刺的是,这场“谁围剿谁”的混战,可能最后谁也赢不了。
郑丽文虽然被围攻,但也未必就此出局;三位“围剿者”各自算盘打得响,却也削弱了整体形象。
岛内选民看得清楚,国际社会看得更透,蓝营已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最大资产:团结和信任。
这场戏没有赢家。唯一确定的是,在岛内政治越来越像“真人秀”的今天,选民早已不再愿意当局外人。局势还在继续,真正的斗争也许刚刚开始。
而蓝营要想翻盘,恐怕得先搞清楚一个问题:自己到底是在选党魁,还是在互相清算?
这一局,看似是郑丽文被围剿,实际是蓝营自己把底牌摊在了阳光下——只是这阳光,有点刺眼。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