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因果已经了结?阎王爷:发生这3件转机,不用再偿还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常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可很少有人想过,这因果业报何时才能了结?是要生生世世偿还下去,还是有个尽头?更少有人知道,其实因果是可以了结的,甚至有些因果,到了某个时候就不用再偿还了。

佛经中记载,阎罗王虽掌管地府生死簿,却也要依照因果律法行事。他曾对判官说:"众生造业,自当受报。

然若遇三种转机,其业可消,不必再偿。"这话听起来像是开了方便之门,实则是揭示了因果运行中的深层规律。那么,这三种转机究竟是什么?为何能让业报消除?这其中又藏着怎样的修行智慧?



说起阎罗王,世人多以为他是冷酷无情的地府之主,专管惩罚造业众生。其实不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阎罗王本是婆罗门种姓的修行者,因见众生造业受苦,发愿要让所有造业之人明白因果,不再堕落。他这一愿发得深重,竟感得天帝授予他地府之职,专门负责审判因果。

阎罗王虽掌管地府,却最明白因果之理。他知道,业报并非惩罚,而是教化。每一次受报,都是让众生明白自己种下的因。当众生真正明白了,业报的目的就达到了,自然也就可以了结。

话说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德裕的官员,为人刚直不阿,却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后来被贬到岭南,途中染病而亡。他死后魂魄来到阴曹地府,见到了阎罗王。

阎罗王翻开生死簿,对李德裕说:"你一生为官清廉,本应享福。可你在断案时,曾错判了三个案子,导致三人冤死。按理说,你要偿还这三条命债,来世投胎为畜生,被人宰杀三次才能还清。"

李德裕听了,心中惶恐,连忙申辩:"大王明鉴,那三个案子我确实判错了,可那时证据确凿,我也是秉公办案,并非故意陷害。"

阎罗王点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那三人确实因你的判决而死,这个因果逃不掉。不过......"

他话音一转,李德裕心中升起一丝希望。

阎罗王继续说:"不过,我看你生死簿上,还记载了一件事。你在做县令时,曾救过一个村子的百姓。那年闹旱灾,官府催粮催得急,村民交不上粮,按律要问罪。你自己掏钱替他们垫付了粮食,救了全村一百多口人的命。"

李德裕想起此事,说:"那是下官应该做的,算不得什么功德。"

阎罗王摇头:"你小看了这件事。那一百多人因你得活,他们后来又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如今已有数百人的性命间接得益于你当初的善举。这个善因,足以抵消你错判案子的恶果。"

李德裕听了,长舒一口气。可阎罗王又说:"虽然可以抵消,但有个条件。"

"请大王明示。"

阎罗王说:"你要真心忏悔那三个冤死之人,并且发愿,来世若再做官,定要慎之又慎,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若你能做到这两点,这个因果就算了结,不用再偿还了。"

李德裕立刻跪下发誓:"弟子愿意!弟子真心忏悔,来世若能再做官,定当慎重办案,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阎罗王见他发誓诚恳,点了点头,让判官在生死簿上做了记录。然后对李德裕说:"你这一生的因果,就此了结。不过,你阳寿未尽,还要回去再活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你要多做善事,广积阴德,不要再造新的恶业。"

李德裕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驿站的床上,原来是大病初愈。他把这次经历告诉了随从,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李德裕回到京城后,更加谨慎行事,遇事三思而后行。他还常常资助贫困,修桥铺路,做了许多善事。

二十年后,李德裕无疾而终。传说他临终前,见到阎罗王派人来接引,说他这一世的因果已经了结,可以往生善道了。

这个故事传开后,很多人都来请教:到底什么情况下,因果才能了结?为什么李德裕的命债可以不用偿还?

有位高僧听闻此事,便开示说:"阎罗王所说的'三种转机',其实就藏在这个故事里。第一种转机,是以善抵恶。李德裕救了一村人的命,这个善因足以抵消他错判案子的恶果。第二种转机,是真心忏悔。他不是表面上道歉,而是发自内心地认错,并且发愿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第三种转机,是......"

高僧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众人都想知道第三种转机是什么,可高僧却摇摇头:"第三种转机最为玄妙,不是我能说清楚的。你们要真想知道,还得去问佛陀。"



众人不甘心,纷纷追问。有人甚至跑去寺院,翻阅经典,想要找出答案。他们找到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其中记载了佛陀讲述的一个故事。

佛陀说,过去世有一位国王,名叫善见。他统治国家多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可他年轻时曾犯过一个大错——为了争夺王位,杀了自己的兄弟。这个恶业一直压在他心头,让他寝食难安。

善见王后来听闻佛法,知道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他知道自己造下杀业,将来必定要偿还。他非常恐惧,便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高僧对他说:"大王,你确实造了恶业,按理说要受报。可业报能否消除,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的心。"

善见王不解:"师父,这话怎么说?"

高僧解释:"业由心生,业随心转。你当初杀兄,是因为贪图王位,心中充满贪欲和嗔恨。这个心造就了杀业。现在你要消除这个业,就要转变你的心。"

"如何转变?"

"第一,你要真心忏悔。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受到被害者的痛苦。"

"第二,你要发愿补偿。虽然你兄弟已经去世,但你可以替他照顾他的家人,可以用你的王位做更多利益百姓的事,可以把你的功德回向给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高僧说到这里,故意停了下来。善见王急切地问:"请师父指点!"

高僧看着善见王焦急的神情,微微一笑:"大王莫急,这第三点最为关键,也最难做到。古往今来,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

善见王听了,更加好奇:"无论多难,我都愿意去做!"



高僧点头:"既然大王有此决心,我便告诉你。不过,这个道理不是我说了你就能懂的,需要你自己去悟。我只能给你指一条路。"

他从怀中取出一本经书,递给善见王:"这是《金刚经》,你每日诵读,用心参悟。当你真正明白了经中的道理,自然就知道那第三种转机是什么了。"

善见王接过经书,恭恭敬敬地拜谢。他回宫后,每日诵读《金刚经》,可读了许久,还是不得其解。他看到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却不明白这些话和消除业报有什么关系。

就在善见王苦苦思索之际,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