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中国燃油车市场迎来连续三个月的同比增长 ——8 月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达 90.2 万辆、同比增幅 13.5%,上汽大众、一汽 - 大众等合资品牌纷纷借势回归增长轨道时,以 “买发动机送车” 闻名的东风本田,却仍在销量下滑的泥沼中挣扎。一边是广汽本田出手收购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50% 股权的 “营救” 动作,一边是东风本田裁员、关厂、人事换帅的 “求生” 组合拳,本田在中国市场的 “双合资” 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CR-V“独挑大梁”的悲壮
在燃油车回春的浪潮中,东风本田的表现显得格格不入。2025 年上半年,其累计销量仅 14.9 万辆,同比暴跌 37.4%,成为东风集团内部降幅最大的品牌;即便到了 9 月,单月终端销量 2.63 万辆、1-9 月累计 22.3 万辆的成绩,也难掩 “一家独大” 的销量隐患。
撑起东风本田半壁江山的,只有 CR-V 一款车型。
数据显示,CR-V 9 月热销 1.44 万辆,占品牌总销量的 54.7%;1-9 月累计 12.63 万辆,同比微增 6.7%。但这款 “顶梁柱” 的处境实则岌岌可危:巅峰时期能冲进 SUV 销量榜前三的 CR-V,如今仅能勉强挤入前十,1.5T+CVT 的经典动力组合,在 “电比油低” 的新能源车型冲击下,只能靠 “增配降价” 续命 ——9 月推出的全球 30 年荣耀款起售价下探至 14.59 万元,这场里程碑式的迭代,少了庆典的欢悦,多了几分 “以价换量” 的悲壮。
![]()
更棘手的是其他车型的 “集体失能”。曾经与 CR-V 并称 “双明星” 的思域(参数丨图片),月销量暴跌至三四百辆,即便终端售价跌破 8 万元,也敌不过秦 PLUS DM-i、小鹏 MONA M03 等竞品;XR-V、艾力绅等车型月销长期徘徊在千辆以下,英仕派虽以 9 月 5162 辆、同比增长 45.8% 的成绩位居第二,但销量仅为 CR-V 的三分之一。这种过度依赖单一车型的结构,让东风本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 一旦 CR-V 销量波动,整个品牌的生存底线都将被动摇。
从“灵悉L滞销”到“S7翻车”
如果说燃油车的困境是 “存量博弈” 的必然,那么新能源赛道的失利,则暴露了东风本田决策层对市场的误判。在东风日产靠 N7 实现 “连续三个月合资纯电轿车榜首”、广汽丰田凭铂智 3X 单月交付 9017 台的同时,东风本田始终未能造出一款 “爆款” 新能源车型。
![]()
2023 年推出的纯电品牌 “灵悉”,首款车型灵悉 L 直接陷入 “造出来就进仓库” 的窘境。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1-8 月,灵悉 L 累计销量仅 1338 辆,月均不足 200 辆,几乎沦为市场 “透明款”。而后续推出的东风本田 S7,更是因定价失误彻底断送市场机会:26 万元的起售价,与同日上市的广汽丰田铂智 3X(10.98 万元起,高阶智驾版 14.98 万元起)形成刺眼对比;即便一个月后广本 P7(S7 姐妹车型)将起售价降至 19.99 万元,S7 紧急跟进降价 6 万元,也难以挽回颓势—— 数据显示,S7 8 月销量仅 64 辆,2025年累计销量约 700 辆。
![]()
究其原因,日方主导的定价策略难辞其咎。对自身产品的过度自信,让东风本田陷入 “以成本定价” 的误区,忽视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敏感与竞品冲击。当丰田、日产早已放下 “合资身段” 拥抱本土化定价时,本田的 “倔强”,最终转化为销量榜上的惨淡数据。
广本“接盘”发动机
就在东风本田挣扎之际,广汽本田的 “援手” 悄然伸出。9 月 30 日,广汽集团公告显示,广汽本田将以 11.72 亿元收购东风汽车集团持有的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50% 股权,资金来源为广汽集团现金增资;后续本田还将以其持有的标的企业 50% 股权对广汽本田增资,最终实现广汽本田对东本发动机的全资控股。
![]()
这场收购看似是广本对东本的 “输血”,实则是双赢的战略整合。表面上看,挂着 “东风” 名号的东本发动机,绝大部分产能本就供应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仅采购少量缸体、缸盖 —— 收购后,广本能彻底掌控核心供应链,减少合作中的协调成本;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为东风本田 “减负”:东风集团明确表示,出售股权是为 “优化燃油车资产结构,加快新能源转型”,而东本发动机的剥离,能降低东风本田未来的资产减值风险,让其更专注于新能源业务。
![]()
对广汽本田而言,这也是一次供应链话语权的强化。在混动车型仍占一定市场份额的当下,掌控发动机生产能为其智能电混双擎车型(2025 年 9 月占比已达 50%)提供更稳定的供应;而对东风本田来说,卸下燃油发动机的资产包袱,或许能为其新能源转型腾出更多资金与精力。
曹东杰的“猛士经验”能否复用?
产品之外,决定东风本田生死的,还有 “人” 的因素。面对新能源转型的溃败,东风本田在 2025 年下半年启动重大人事调整:原东风猛士科技 CEO 曹东杰出任公司董事、执行副总经理,原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转任党委书记。
这次换帅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曹东杰是东风本田的 “老人”——2004 年品牌创建之初便加盟,历任焊装科科长、品质管理部部长,熟悉企业体系;更关键的是,他在猛士科技期间主导与华为合作,推出的华为 HI 模式越野车型 M817 成功 “出圈”,证明了其在新能源与智能化合作中的能力。
![]()
不过,曹东杰面临的挑战比在猛士科技更复杂。目前消息显示,东风本田暂未纳入华为合作计划,他牵头成立的 “中国新能源战略室” 虽直接向日本本田总部汇报,试图争取更多本土化决策权,但日方对产品定价、技术路线的干预仍是核心障碍 —— 正如 S7 定价暴露的问题,东风本田需要的是摆脱 “听令于本田中国” 的被动,获得更灵活的市场决策空间。
换句话说,曹东杰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能否将猛士的 “跨界合作经验” 复制到东风本田,更在于能否推动企业打破 “日方主导” 的惯性,建立真正贴合中国市场的决策机制。这才是东风本田转型的 “胜负手”。
结语:本土化才是唯一出路
从东风本田的 “求生” 到广汽本田的 “营救”,背后折射的是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集体焦虑。作为日系 “三剑客” 之一,丰田(广汽丰田铂智 3X)、日产(东风日产 N7)已通过本土化定价与产品策略在新能源赛道找到节奏,而本田仍困在 “技术执念” 与 “市场现实” 的矛盾中。
![]()
对东风本田而言,眼下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CR-V 的价格防线能否守住燃油车基本盘?曹东杰主导的新能源战略能否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广本的供应链支持能否转化为转型动力?而对本田中国来说,更需要反思的是:在新能源革命中,是否该赋予中国合资公司更多自主决策权?毕竟,只有贴近市场的决策,才能避免再出现 “S7 定价翻车” 的悲剧。
东风本田的 “求生战” 远未结束,这场战役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生死,更决定着本田能否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保住 “日系三强” 的席位。而答案,或许就藏在 “放下执念、拥抱本土” 这八个字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