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智慧:佩戴的佛珠,不懂禁忌乱戴,会影响佩戴者气场和运势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法句经》《木槵子经》《大藏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走在街头巷尾,常能见到手腕上缠绕着佛珠的人。有人把它当做装饰,有人视其为护身符,更有人将其奉为修行的法器。可真要问起这串珠子的来历和讲究,能说出个所以然的却寥寥无几。

佛珠,在佛门中又称"念珠"、"数珠",最早记载于《木槵子经》之中。相传毗琉璃王因国中灾祸频发,百姓苦不堪言,特遣使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消灾解难之法。世尊便教他用木槵子串成念珠,一边拨动一边念诵佛号,日久必有功德。自此,佛珠便在僧团中流传开来,成为修行人必备的法器。

可这小小一串珠子,真的只是计数那么简单?为何历代高僧大德都对佛珠的材质、颗数、佩戴方式如此讲究?那些在民间流传的种种禁忌,又是空穴来风,还是另有深意?

想要参透其中玄机,还得从一千多百年前的一段往事说起。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内有一位叫做智通的居士。他本是富商之家的子弟,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二十岁那年,偶然在街市上听闻一位游方僧人讲经,竟被佛法深深吸引。从此每日诵经礼佛,虔诚无比。

智通听说佩戴佛珠能够增长福报,便四处搜罗各种材质的念珠。他先是买了一串紫檀木的,戴了几日觉得不够贵重,又换成沉香木的。后来听人说琥珀能驱邪避灾,又寻得一串琥珀念珠挂在手上。再后来,有人告诉他水晶能净化心灵,他又添置了水晶佛珠。短短半年时间,家中各式佛珠竟积攒了二十余串。

他每日出门,必在手腕、脖颈上挂满佛珠,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旁人问他为何戴这么多,智通总是一脸严肃地回答:"这都是护身的法器,戴得越多,福报越大,邪祟越不敢近身。"

有一日,智通听闻城南新来了一位得道高僧,名叫慧远禅师。这位禅师修行数十载,在终南山中潜心悟道,近日才云游至长安。智通心想,自己虽然虔诚,但对佛法的理解恐怕还不够透彻,何不去向这位高僧请教请教?

他精心打扮一番,将最贵重的几串佛珠都戴在身上,又在包袱里装了些斋饭供品,前往城南的寺院拜访。

那日正是初春时节,寺院里梅花初绽,暗香浮动。智通按照僧人的指引,来到后院的一间静室门外。只见屋内端坐着一位老僧,须发皆白,面容清癯,正闭目入定。智通不敢打扰,便恭恭敬敬地跪在门外,一动不动地等候。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老僧睁开双眼,看到门外跪着的智通,微微一笑:"施主请起,何必如此拘礼?"

智通这才起身,走进屋内,将供品摆好,然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三拜。慧远禅师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目光落在他身上那些琳琅满目的佛珠上,眼中闪过一丝若有所思的神色。

"施主今日前来,所为何事?"慧远禅师问道。

智通连忙说:"弟子听闻禅师道行高深,特来请教修行之法。弟子虽然每日诵经拜佛,却总觉得心中不够清净,烦恼依旧缠身。不知禅师可有什么法门传授?"

慧远禅师点点头,又看了看智通身上的佛珠,缓缓说道:"施主身上这些念珠,都是从哪里得来的?"

智通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这串紫檀的是弟子花了五十两银子从西域商人那里买的,据说是用百年老木制成。这串琥珀的更为难得,商人说这是从海外运来的,能够辟邪消灾。还有这串水晶的..."

慧远禅师听他讲完,轻轻摇头:"施主可知,真正的念珠是用来做什么的?"

智通毫不犹豫地答道:"自然是用来计数的,一边拨珠一边念佛,积累功德。而且佩戴在身上,还能增长福报,驱除邪祟。"

"那施主觉得,戴了这么多串念珠,心中的烦恼可有减少?"慧远禅师问。



智通愣了一下,仔细回想,这大半年来,他虽然每日念佛,佛珠也越戴越多,可心中的杂念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他总是惦记着要买更好的佛珠,总是想着自己戴的佛珠是不是够多、够贵重,见到别人戴着珍贵的佛珠就心生羡慕,甚至有些攀比之心。

"弟子...弟子惭愧。"智通低下头,诚实地说,"虽然佛珠戴得多了,可烦恼似乎并未减少。"

慧远禅师微微一笑:"施主可听说过摩诃迦叶尊者的故事?"

"请禅师开示。"智通恭敬地说。

慧远禅师缓缓讲述起来:"当年佛陀在世时,摩诃迦叶是佛陀的大弟子,被称为'头陀第一'。所谓头陀,便是修苦行的意思。迦叶尊者一生只有三件衣服,一个钵盂,连念珠都没有。有一次,一位新入僧团的比丘见迦叶尊者连念珠都没有,便好奇地问:'尊者,您是佛陀的上首弟子,为何连串念珠都没有?'

迦叶尊者回答说:'佛在心中,何须珠数?真正的念珠,不在手上,而在心间。'

那比丘不解,又问:'可是大家念佛时都用念珠计数,您不用念珠,如何知道自己念了多少遍?'

迦叶尊者笑着说:'我不在意念了多少遍,只在意是否每一声佛号都从心底发出。与其数着念珠念一万遍心不在焉的佛号,不如没有念珠却念一句真心诚意的佛号。'"

智通听到这里,若有所悟,却又有些疑惑:"可是《木槵子经》中,佛陀不是亲自教导毗琉璃王用木槵子串成念珠吗?"

"不错。"慧远禅师点头道,"佛陀教毗琉璃王用念珠,是因为当时国中灾祸频发,百姓惶恐不安,心神不定。念珠的作用,是帮助他们摄心,让散乱的心能够安定下来,专注于佛号。念珠本身是工具,不是目的。就像渡河的船,到了彼岸就该舍弃,不能背着船走路。"

智通若有所思,慧远禅师接着说:"施主知道念珠为何多是108颗吗?"

"弟子听说是代表108种烦恼。"智通回答。

"不错。佛门认为,众生有108种烦恼,每拨动一颗珠子,念一声佛号,便是在提醒自己觉察一个烦恼,放下一个执着。可施主你看,你身上戴着这么多串珠子,心中想的却是这珠子值多少钱、是什么材质、够不够稀罕,这岂不是又增添了新的烦恼?"

智通听到这里,脸上一阵发烫,羞愧难当。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大半年来,打着修行的名义,做的却是满足贪欲的事。

慧远禅师见他有所领悟,继续说道:"真正的修行人,对于念珠的材质并不在意。《大藏经》中记载,佛陀时代的比丘们用的念珠,大多是用普通的菩提子、木槵子串成,并无贵贱之分。倒是后世有些人,将念珠当成了炫耀的工具,追求名贵材质,以此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这就背离了念珠的本意。"

智通惭愧地问:"那弟子该如何是好?"

"念珠本是助道之具,帮助修行人摄心念佛、断除烦恼。可若是执着于念珠本身,反而成了修行的障碍。"慧远禅师说,"就像有人拿着拐杖走路,拐杖是为了帮助行走,可若是抱着拐杖舍不得放,反而走不了路。"

智通点头称是,又问:"那民间流传的那些关于佛珠的禁忌,比如不能让别人触碰、不能戴着进厕所、睡觉要摘下来等等,是否都有道理?"

慧远禅师沉吟片刻,说道:"这些讲究,有的是出于对法器的恭敬,有的则是后人附会出来的。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些外在的形式,而是..."



说到这里,慧远禅师突然停住了话头,看着智通,目光深邃如古井。

"施主既然诚心求法,贫僧就告诉你佩戴念珠真正的禁忌。这些禁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

慧远禅师的话语中蕴含着深意,智通全神贯注地听着,生怕错过一字一句。要知道,这些话若是传出去,定会让无数迷茫的修行人茅塞顿开,对佛珠的认识彻底改观。

门外梅花的香气随风飘入,屋内一片寂静,只听得见彼此的呼吸声。智通感觉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他知道,接下来禅师要说的话,将会彻底改变他对修行的理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