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坐热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的位子一年多,宗馥莉还是选择了离开。
10月10日晚,多家媒体报道她已于9月12日辞去娃哈哈上述职务,且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程序,娃哈哈相关人士随后确认“属实”。
这不是她第一次辞职,但去年7月是“以退为进”,很快复职;这次连董事身份都没留,只余第二大股东头衔——持股29.4%。
眼下,娃哈哈“遗产争夺战”还没落幕,宗馥莉的弟弟妹妹若胜诉,她这29.4%股权可能被拆分稀释;再加上娃哈哈“国资46%+职工持股会24.6%+宗馥莉29.4%”的三方制衡格局,她在集团话语权本就有限。
这场遗产争夺会让她的股权“缩水”吗?这又是不是她决绝辞职的原因之一?答案藏在娃哈哈拧巴的股权困局里。
01
宗馥莉在娃哈哈的股权根基,是从父亲宗庆后那里继承的29.4%股份。
可这唯一的“个人大股东”筹码,正被一场没落幕的家族遗产战盯上。
目前,她的弟弟妹妹已卷入争夺战,若最终胜诉,这29.4%股权大概率会被拆分成多份,她的持股比例必然“缩水”。
对娃哈哈而言,这种稀释不是小事——它的股权结构本就特殊。
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国资)持股46%,是妥妥的第一大股东;职工持股会握有24.6%;宗馥莉的29.4%看着是个人持股里最多的,却远没到能单独拍板的程度。
按规则,娃哈哈任何重大决策都得三方一致同意,哪怕一方反对,事情就办不成。
之前宗馥莉想把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国资方一反对就暂停了;更早前她提1亿元收购商标,也因价格谈不拢没下文。
要是遗产战真让29.4%股权被拆分,她在三方制衡里的分量会更轻——
原本还能试着联合职工持股会争取支持,股权拆了,连联合的筹码都变少。
更麻烦的是职工持股会的24.6%。这部分股份本是宗庆后时代凝聚员工的手段,现在却成了股权碎片化的推手。
有消息说,宗馥莉之前想整合这部分股权,可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和员工异议,始终没完成工商变更。
如今再叠上遗产战的影响,娃哈哈股权不仅没“集中”,反而往“更散”的方向走。
对宗馥莉来说,股权稀释就意味着“说话更没分量”,后续想推动改革、要商标授权,只会更难。
02
股权弱势+商标困局,在言叔看来遗产争夺是宗馥莉辞职“催化剂”。
如果说股权稀释是宗馥莉在娃哈哈的“软肋”,那商标权的缺失就是“硬伤”,而遗产战带来的股权不确定性,则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她最终选择辞职。
宗馥莉任职时,一直想攥住“娃哈哈”商标——
这个红色商标价值近900亿元,是娃哈哈的命根子。
可按股权规则,商标授权给谁、怎么用,必须国资、她、职工持股会三方点头。
这就导致她完全控股的宏胜饮料集团,想用地道的“娃哈哈”商标,得看集团脸色。
即便拿到授权,宏胜赚的利润还得反哺娃哈哈集团,她对产供销的“掌控”,其实更像“代运营”,没真正的利润分配权。
之前转移商标、收购商标失败,根源就是股权不够、话语权不足。
而遗产战带来的股权稀释风险,让这种“话语权不足”更突出。
要是29.4%股权被拆分,未来在商标授权、利润分配上,她更难争取支持——国资是第一大股东,职工持股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她股权“缩水”后,三方博弈中会彻底处于弱势。
这种情况下,她之前整合生产、销售体系的动作,只会因为股权和商标限制卡壳。
03
对比去年7月的辞职,这次她是真“放手”:
上次没辞董事,还能靠“离职威胁”倒逼股东妥协,最后复职接了董事长。
这次连所有管理职务都辞了,只留财务投资者身份,还早早让宏胜系准备“娃小宗”新品牌。
很明显,当遗产战让股权变“不保险”,商标权又拿不到,留在娃哈哈对她已没太多意义。
与其做“受制于人的决策者”,不如带着自己掌控的产供销体系单干——
毕竟脱离管理岗后,推“娃小宗”和娃哈哈竞争,也没了法律、道德上的障碍。
所以说,遗产争夺引发的股权稀释,虽不是辞职唯一原因,却是重要“催化剂”,让她下定决心切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