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香港那种让人犯“幽闭恐惧症”的小户型,是无数家庭的日常难题,设计不合理的“鸡肋”房,住起来不仅憋屈,还总让人心情压抑。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硬是从巴掌大的地方“抠”出舒适和功能。
![]()
就好比住在大角咀的王先生一家,夫妻俩带着两位年迈的父母,四口人挤在一套仅有3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老房子格局一言难尽,客厅昏暗厨房狭小,卫生间转身都困难,更别提两代人各自的隐私空间了。
通过设计师的帮助,这30平方米的“蜗居”,变成了一个能让四口人舒心生活的房子。
这场改造,最终花费了35万港币,折合人民币近29万元,这些钱能让这间小房子化腐朽为神奇,真的很不容易。
![]()
原先的户型真是让人头疼,30平方米的空间里客厅和餐厅挤得慌。
![]()
卧室,厨房,卫生间,露台都堆在一角,尤其是厨卫之间那条狭长的走廊,完全就是空间浪费。
设计师的想法就是,一切为了宽敞明亮,尽可能采用开放式设计。
改造后的格局简直是判若两人,一进门两边“隔”出了一大一小两间卧室。
原本的露台被拆除隔断,光明正大地融入了主卧。
![]()
客厅,厨房彻底开放,融合成一个整体空间。
最妙的是那条鸡肋走廊彻底消失,面积被并入卫生间。
![]()
让原本憋屈的洗澡空间宽敞了不少,客厅里那些隐藏的“活动房间”,更是让空间利用达到极致。
![]()
改造前家里基本没有玄关的概念,一进门就是客厅,鞋子和外套堆在一起。
![]()
但现在设计师巧妙地辟出了一块玄关区域,虽然迷你功能却非常齐全。
![]()
这里大量运用白色作为主色调,搭配一面大镜子,巧妙地增加了视觉上的开阔感。
玄关下方特意掏出了悬空的换鞋区,回家脱下鞋子直接踢进去。
![]()
高大的多层鞋柜,足够一家四口日常使用的鞋子。
![]()
改造后这条走廊的面积被彻底纳入了卫生间的范围。
![]()
![]()
卫生间空间大幅增加,一扇玻璃推拉门把淋浴区和马桶区分隔开来,实现了干湿分离。
![]()
![]()
以前的客厅和厨房,总给人一种拥挤压抑的感觉,光线也一般。
![]()
![]()
改造后厨房和原本的卧室空间相连,做成了开放式。
![]()
![]()
两个空间的窗户都能把充足的自然光线引入客厅,整个屋子瞬间明亮起来。
![]()
厨房电器大部分都嵌入橱柜,搭配L型的吊柜。
![]()
![]()
客厅竟然“藏”下了两间额外的卧室,这真是把空间魔术玩到了极致。
![]()
平时沙发后面的柜门是关闭的,上面的玻璃条设计还增加了空间的开阔感。
一旦打开后面的活动门,会发现沙发背景墙后藏着两个小天地。
![]()
其中一间小次卧,是专为老人准备的休息区。
![]()
一张双人床几乎填满了整个空间,虽然紧凑但私密。
![]()
隔断里留了个小缝,塞了个迷你床头柜,方便放手机或睡前读物。
![]()
沙发正后方的一组通顶衣柜,平时用来收纳两代人的衣物。
![]()
利用衣柜的延伸,甚至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写字台,平时可以当办公桌或梳妆台。
![]()
主卧室是把原本客餐厅的多余空间和露天阳台融合而成的。
![]()
设计师大胆地拆除了阳台隔断,让阳光没了阻碍,直接洒满整个卧室。
卧室里没有传统的笨重床架,而是采用了架高的地台设计。
地台上方是舒适的双人床,而下方隐藏了大量的收纳空间。
![]()
原本的阳台区域,被巧妙地改造成了一个舒适的书房角。
![]()
利用地台的高度差,形成了恰到好处的书桌区域。
![]()
床头部分的柜子没有做到顶,也是为了减少压抑感。
![]()
这个30平方米的小蜗居,从一个功能混乱,压抑憋屈的户型,变成了拥有“伪三室”的实用之家。
这样的改造解决了一家四口的生活难题,29万的改造费用花的真是物超所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