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特朗普突然下令,将不许中国航班飞越俄领空,外交部回应反将一军

0
分享至

10月9日,美国交通部突然放出一份“提议”,要求中国航空公司在往返美国的航班中禁止飞越俄罗斯领空,还附带一个“48小时回应期限”。一时间,全球航空圈炸开锅。这一纸提议被外媒称作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最“高空”的外交动作。美国想在天上划界限,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却让人拍手——一句话,把问题原路送回给华盛顿。

特朗普的“空中大棋”

时间定格在2025年10月9日。美国交通部的新闻稿在清晨发布,措辞冷硬,语气像是命令——要求中国航空公司不得在往返美国的航线上飞越俄罗斯领空,否则可能面临航权限制。还不忘附上一句“中方需在48小时内回复”。这份看似技术性的文件,其实藏着政治信号。



这项提议与俄乌冲突的背景脱不开关系。2022年起,美国全面禁止俄航班进入本国领空,俄罗斯随即反制禁止美方航司飞越俄领空。结果,美国航司只能绕飞北极和太平洋,飞行时间多出两个小时,燃油成本高得离谱。相反,中国航司依旧能走俄罗斯上空的最短航线,既省时间又省钱,让美方航司心理不平衡。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高举“美国优先”旗帜,凡事都讲竞争。航空业是美国的老本行,波音、达美、联合、美国航空等巨头在白宫都有强势游说力量。美国航司抱怨“中方航班飞得快、成本低”,特朗普就拍板出这招“航线禁令”,表面上是“公平竞争”,实质上是地缘政治的延伸。

路透社援引政府官员的话称,特朗普希望通过这一提议“迫使中国航空公司站队”,即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表明立场。这话一出,国际舆论瞬间炸锅。欧洲媒体评论称,这已不只是航空问题,而是“把航线当外交筹码”。



美国国内也有不同声音。交通部内部官员透露,一旦这项禁令生效,美国自己的航司也会被波及,因为中美航权协议是对等的。若中国反制,美方航司的复航计划可能受阻。换句话说,这一步棋看似硬气,可能先伤自己。

特朗普政府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出手,带着明显的政治意味。美国正推进新一轮对华经贸施压,航线议题成了新的抓手。对于特朗普而言,每一个动作都要有“表演效果”——既要在国内展示强硬,又要让盟友看到美国还在“领导世界”。只是,这一次,他的动作太突然,连美国航空协会都没来得及发声明。

中国的反应:一句话,原路奉还

10月10日,北京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这个问题果然成了焦点。发言人表情平静,回答只有几句,却字字有力。发言人说:“这种做法不利于中美人员往来,也不符合市场原则。建议美方认真反思其政策对自身企业的影响。”短短几十个字,既不激烈,又让人读出一丝讽刺——美国搬起石头,似乎又要砸自己的脚。



中国媒体随后跟进报道,强调这是美国的“提议”,而非已生效的禁令。换句话说,美方只是“放风”,并非正实政策。外交部的回应把焦点重新放到问题本身——到底是谁在扰乱市场?美国想要平衡,却选了最笨的方式。

有中国专家指出,美国此举更多是“政治姿态”,并非真想封锁。若真落地,美方航司同样受影响。中美航线仍受双边协议保护,贸然单方面限制,违反国际民航组织(ICAO)规则。中国方面显然对此心中有数,不急于对抗,而是以不变应万变。

国际航空界的反应更实际。几家欧洲航司高管私下调侃,美国这是“拿锯子锯自己椅子腿”。若中美航线再受阻,全行业供应链、客运枢纽、航权时刻都将被打乱。路透社评论说:“特朗普政府把航空当战场,最后可能只赢来空中拥堵。”



更微妙的是俄罗斯的角色。美方提议实际上是变相要求中方“与俄切割”,而中国一直主张“不选边站”。如果中国接受禁令,相当于在俄问题上表态;若拒绝,美国则可能以“政治理由”再出制裁。这就是典型的“陷阱外交”。

外交部的“反将一军”显然看穿了这一点。中方没有情绪化回应,也没有照着美方的节奏起舞,而是用理性、专业的口吻让问题“反弹”回去。对内稳预期,对外显姿态。舆论普遍评价,这场回应既刚又稳,是典型的中国式智慧。

中国网友的反应更直接:“美国先禁止俄罗斯航班,现在又想管别人飞哪里?”这一点戳中关键——航线不是政治工具,而是国际合作成果。世界越紧密,航线越敏感。美国想重新划天上的界,却发现地球太圆,风向变得比人快。



航线之争:天空上的博弈

飞机在高空飞行,看似脱离政治,其实每一条航线都写着地缘关系的坐标。中美之间的航线争议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美方认为飞越俄领空存在“安全隐患”,中方航司则表示所有飞行都符合国际航空管理规定。业内专家指出,这类争论背后是经济账。绕飞俄空域意味着时间和成本的上升,也会削弱航司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度。航空公司更在意的是油价、航程、时间,而不是白宫文件上的句号。

特朗普政府选择在此刻掀起风波,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演。在外交与经济的灰色地带,航线成为最易操控的符号。提出禁令,不一定是为了执行,而是为了制造舆论。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懂,这类提议往往在舆论场发酵一阵,再被“调整”“推迟”,但对外释放的信号已经达成。



中国的反应让人意外。没有情绪化表态,也没有激烈措辞。外交部的态度如飞行员的语调——平稳、简短、不拖泥带水。民航局保持沉默,航司继续照常运营。看似“无声”,实则是冷静应对的最佳方式。

全球航空业的观察员注意到,这场争议其实揭示了一个更深层问题:全球化下的航权博弈正逐渐碎片化。过去航线由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双边协议协调,如今政治干预越来越多,规则被行政令取代,风险也随之上升。

欧洲一些国家也在关注事态。法国和德国的航司高层私下表示担忧——若美国成功推动这一限制,未来欧亚航线可能也会遭遇新的政治干预。航空公司要面对的不仅是天空的风,还有政策的风。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在此事件中“按兵不动”,正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中美之间的直航航线关系到旅客往来、商务合作、教育交流,任何强硬措施都可能反噬自身。正因如此,外交部的那句“不要把民航政治化”成为国际媒体引用最多的评论之一。

地缘政治下的航空未来

如今的航线之争,不只是飞哪条线,更是飞向哪种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年后,航班成了国家关系的温度计。每一次航权谈判、航线调整、飞越许可,背后都是政治信号。

特朗普团队想展示“强硬”,却让人看见美国在经济与战略之间的拉扯。既要维护国内航司利益,又怕触动全球市场平衡。所谓“禁飞提议”,更像是一场测试:看看各方反应,衡量政治成本,再决定是否落地。外交圈的人都知道,这类“提议”不只针对中国,也是对盟友和资本市场的试探。



中国的策略则显得老练。面对复杂局势,没有激烈言辞,而是坚持规则、稳定态度。新华社的评论文章指出,任何单边限制都损害国际航空秩序。环球时报社评也强调,中方不惧摩擦,但更重视合作。与其争论,不如让事实说话。

IATA的数据显示,中美直航需求正在回升,航班量接近疫情前水平。全球航空复苏刚露曙光,新禁令若生效,将是业界的一场倒退。专家评论,这种“人为制造的障碍”最终会被市场力量推倒。

在外交层面,中国的沉稳已经成为一种战略姿态。面对挑衅,不急不躁、不被带节奏。历史证明,外交的胜利常常属于那个能等得更久的一方。



外界关注的焦点是11月。提议是否正式生效?白宫是否签署?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即便特朗普团队想强推,执行层面也会遇到阻力。多家美方航司已通过行业协会向交通部表达担忧。商业利益的力量往往比政治表态更持久。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场风波折射出世界格局的转变。政治边界重新划分,经济合作方式被重塑。天空不只是天空,它记录着各国的竞争、妥协与智慧。中方以稳对动,不失为一种更高级的博弈。

飞机还在飞,新闻还在刷。或许哪天,那个“48小时回应”的提议就会被新的话题取代。但这次事件留下的痕迹很清晰: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谁能保持冷静,谁就能掌握航向。

参考信源(均为已公开、具权威来源的资料):
路透社:《U.S. proposes restricting Chinese airlines from using Russian airspace》(2025年10月)
BBC News:《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proposal sparks airspace debate》
新华社:《外交部回应美方涉民航言论:反对政治化问题》
环球时报:《美方提议禁飞俄领空,中方呼吁勿扰乱民航秩序》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行业声明(2025年10月)
彭博社:《Airlines warn of costs if Russian routes restricte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阿器谈史 incentive-icons
阿器谈史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7393文章数 11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