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辞职了。
这回不是“以退为进”的套路,也不是“我太累了,让我静静”的剧本,而是实打实的退无可退,只能退。
经济学家马光远说得直白:这是她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话难听,但理不糙。
![]()
宗馥莉接手娃哈哈这两年,像极了一个刚拿到驾照的新手,开着一辆老爷车,上高速还非要飙车。她以为方向盘在手,就能掌控一切,结果发现:这车不光方向盘沉,刹车还不管用,后座还坐着一堆“老司机”指手画脚。
问题出在哪?不在她能力不行,而在她搞错了游戏规则。
老宗在世时,娃哈哈像个“江湖门派”,他是掌门,一言九鼎。他说往东,没人敢往西;他说这瓶水叫“AD钙”,那它就不能叫“维生素D”。哪怕他私下搞点“体外循环”,大家也睁只眼闭只眼。
![]()
毕竟,这门派是他一手创的,规矩也是他定的。
可宗馥莉不一样。她接的不是一把椅子,而是一盘复杂的棋局:上有国资股东虎视眈眈,中有元老派系各怀心思,下有员工怀念“老宗时代”,外有舆论盯着她的一举一动。
她不是掌门,只是“代理掌门”,却偏偏想用掌门的姿势做事。结果呢?四面楚歌,寸步难行。
她一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换代言人、砍老业务、动管理层、搞自家品牌“娃小宗”。表面看是改革,实则像在玩“权力游戏”。把父亲留下的关系网,一条条剪断,把元老们的地位,一个个架空。
![]()
更致命的是,她一边管着娃哈哈,一边通过家族公司搞“贴牌生意”。这就好比你当了小区业委会主任,却偷偷在楼道里开小卖部,卖的还是“本小区特供”矿泉水。
你赚了钱,但业主觉得:这水怎么越喝越不对劲?
老宗能这么做,是因为他有“江湖威望”和“时代红利”。他穿布鞋、吃食堂、见人就笑,把“亲民”人设焊死在身上。他知道,自己再牛,也得仰仗地方支持、员工卖命、消费者买单。所以他宁可“公私模糊”,也不愿“撕破脸皮”。
可宗馥莉呢?
她留过学,见过世面,信奉“现代企业治理”,结果一上来就搞“去父辈化”。
她忘了,在江湖里,规矩比合同有用,人情比股权重要。
她以为自己在“现代化改革”,其实是在“自断臂膀”。元老不服,员工不满,地方不喜,消费者不买账。最后,连她最该珍惜的“娃哈哈”品牌,都成了她搞“娃小宗”的跳板。
这就像你家祖传的老店,传到你手里,你非说“旧瓶装新酒”,结果新酒没卖出去,老招牌还被人投诉“造假”。
![]()
现在她辞职了,有人说她“败走麦城”,有人说她“急流勇退”。但其实,这已经是她能拿到的最好结局。
想想看,如果她不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股东发难、品牌崩盘、官司缠身,最后可能连“娃小宗”都保不住。现在退了,至少体面还在,身家还在,还能去搞自己的事。
而且,媒体都说了:她要去经营“娃小宗”。这话听着像“贬谪”,其实是“放归山林”。她终于可以不用再演“接班人”的戏,也不用再面对“老宗阴影”的压力,专心做她想做的事。
![]()
这对娃哈哈也好。一个充满争议的掌舵人离开,反而能让企业回归平稳。毕竟,娃哈哈不是某个人的私产,而是几万人的饭碗,是几代人的记忆。
宗馥莉的教训,值得所有“富二代接班”警醒:你可以有野心,但不能没敬畏;你可以想改革,但不能断根基。接班不是“夺权”,而是“守业”。你接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
她本可以做得更好。可惜,她有老宗的姓,却没有老宗的“江湖气”;她有现代管理的知识,却没有处理复杂关系的智慧。
最终,她成了那个“拿着钥匙却打不开门”的人。辞职,未必是失败。有时候,退一步,才是真正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