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以文救国。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独树一帜的文化抗战剧《阵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持续热播,引发全民追剧与热议,被观众誉为“2025年最具文化气息的抗战剧王炸”。
该剧由高希希执导,首次将镜头对准抗战时期以桂林为中心的文化抗战运动,展现郭沫若、夏衍、田汉等近两百位文化巨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笔为枪、以墨为弹,在文化战场上筑起一座精神文化长城的壮阔历史。没有炮火连天的战场厮杀,没有手撕鬼子的雷人剧情,《阵地》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真实的历史质感与饱满的人物情感,重新定义了抗战剧的叙事维度与精神高度。近日,高希希导演接受媒体采访,深入解读了《阵地》的创作初心与艺术突破。
![]()
“文化阵地一旦失守,比丢失城池更可怕”
同样是抗战题材,《阵地》要如何走出不一样的路?高希希坦言,长期以来,抗战剧多聚焦于前线战场的军事斗争,却忽略了另一条同样重要的战线——文化抗战。“我们往往记住了战场上的血肉功勋,却遗忘了那些以文明对抗野蛮、以笔墨守护国魂的文化人。”《阵地》正是填补这一空白,展现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文化战争”。在高希希看来,文化阵地一旦失守,精神的国土便会沦陷,那比丢失一座城池更加可怕。“军事战线守的是山河土地,文化战线守的是人心灵魂。”
在他看来,文化抗战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与事件构筑的历史现场。剧中再现的《救亡日报》创刊、复刊、话剧《一年间》公演、音乐家张曙谱曲被日军轰炸而牺牲、诗人艾青即兴朗诵《我爱这土地》等情节,皆源自真实史料。“这些文化人,他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战斗者。他们在岩洞里写稿、在轰炸声中排戏、在生死边缘坚持创作——因为他们相信,文化不灭,民族就有希望。”为了真实还原那段历史,高希希带领团队深入桂林等地实地调研,复原八路军办事处、战时报社、剧场等场景,甚至细致到每一份报刊的日期、每一件道具的样式。“我们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呼吸,这就是文化抗战的脉搏。”
在叙事结构上,《阵地》采用多线并行、群像塑造的手法,将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的运筹帷幄,与文化界人士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幅全景式的文化抗战图景。高希希强调,这部剧的核心不是“打仗”,而是“打心”——打一场关乎民族精神存亡的仗。因为“文化的战场,从来都是必争之地。”
![]()
“我们不是在拍文化偶像,而是在拍坚守信念的普通人”
在《阵地》中,郭沫若的豪放、夏衍的冷静、田汉的激情、欧阳予倩的儒雅……每一位文化巨匠都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有挣扎有抉择的“人”。高希希认为,历史剧最难也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让教科书上的名字“活”起来。“我们不是在拍一群高高在上的文化偶像,而是在拍一群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的普通人。他们有家庭的牵挂,有个人的困惑,甚至有艺术的争执,但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选择了共同的方向——以文化救国。”
为了塑造这群文化人的精神群像,高希希在导演手法上注重“集首有交代,集中升高潮,集末留悬念”,同时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人物内心的波澜。例如音乐家张曙在敌机轰炸下坚持创作,最终与幼女一同殉身废墟,用生命诠释了文化抗战的悲壮;夏衍在报社被炸毁后,不畏艰难将报社转到岩洞里,继续办报发声,展现了文化人的坚韧;田汉、安娥带领众多知名演员冒着危险穿过敌人封锁线,来到桂林出演话剧《一年间》,用一颗颗赤诚的文艺之心为抗战出力……这些情节让人物在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不是生来的英雄,而是在抉择中成为英雄。观众之所以被感动,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也可能做出的选择。”
在演员表演上,高希希要求“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冯绍峰为饰演夏衍提前数月研读其著作与日记,王劲松为塑造郭沫若反复揣摩其诗文与演讲风格,李晨则在李克农的冷静与温情之间找到精准的演绎分寸。“演员不是在‘演’文化人,而是要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传递出那份文化的重量与温度。”高希希特别提到一场“桂林沦陷前夜”的戏:文化人在敌机轰炸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从礼堂转移到防空洞,歌声始终未断。“那一刻,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在现场泪目。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中的那群文人产生了灵魂的共鸣。这正是‘笔墨为刀枪,文心筑长城’最生动的写照。”
![]()
![]()
![]()
![]()
“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清醒地知道我们是谁”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展播剧目,《阵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的映照。高希希希望这部剧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历史与现实,尤其是让年轻观众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层含义。“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为什么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一群文人甘愿用生命去写一篇文章、排一出戏。我希望他们通过《阵地》明白: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抵抗,更是一种使命。”
在高希希看来,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清醒地知道我们是谁、从何而来、为何而战。“抗战时期的文人,他们既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又敢于吸收新思想、创造新形式,最终在战火中开创出新的文化气象。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他认为,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文化阵地的战争并未结束,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在价值多元中坚守底线,在娱乐泛滥中保持严肃——这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为此,高希希在创作上始终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既尊重历史真实,又注重艺术表达。他大量运用诗意的镜头语言、低饱和度的色调与民族乐器的配乐,营造出兼具年代感与文化美的视听风格。剧中戏剧家灵感袭来,激情创作剧本、诗人在饭店即兴朗诵诗歌、音乐家在街头指挥民众歌唱抗战歌曲等画面,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文化精神的礼赞。“我们要让观众感受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文明之光也从未熄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高希希感慨道:“抗战胜利80年了,我们不能只记住战场上的硝烟,还要记住文化阵地上的坚守。《阵地》不是为了重复苦难,而是为了传递力量——那种在绝境中依然相信文明、在黑暗中依然点燃精神火炬的力量。”他希望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能通过这部剧,看到一段真实的历史、一群真实的人、一种真实的精神,并从中汲取守护中华民族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与决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