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川苍溪“野的夜市”投影灯光照亮滨江路,当河南许昌摊主亮出“一证两卡”安心经营,当江西南昌“岐黄夜市”的中药茶饮引来年轻人追捧,各地蓬勃的夜市经济已不再是简单的“烟火气”回归,而是城市治理能力与文化创造力交织的生动实践。夜市经济的真正活力,藏在规范与创新的平衡术里。
治理创新是夜市经济的“压舱石”,破解了长期存在的“放与管”难题。过去“一刀切”的管控曾让流动摊贩与城管陷入“猫鼠游戏”,如今多地探索的“疏堵结合”模式给出了答案。苍溪县将自发形成的“野摊”纳入规范管理,协调停车场开辟经营区,450个摊位带动2527人灵活就业;许昌建安区推行“一证两卡”制度,城管人员主动带队办理健康证,让摊主从“提心吊胆”到“安心经营”,月收入普遍翻倍;浙江的缙云县更构建“管理+服务+帮扶”体系,通过“红黑榜”考核与“15分钟清洁响应”机制,实现市容与民生的双赢。这些实践证明,用精细化治理代替简单执法,才能让夜市烟火气既旺又有序。
文化赋能让夜市经济跳出“小吃街”的局限,实现品质升级。成功的夜市早已超越餐饮范畴,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福建长汀将客家文化融入“夜游汀江”,复原古码头盛景撬动文旅消费;河南开封在武侠主题街区推出非遗打铁花、古风巡游,让游客从“看客”变“剧中人”,暑期客流量增长230%;江西南昌的“岐黄夜市”更打破认知边界,把艾灸、中药茶饮打造成潮流体验,让千年中医文化焕发经济活力。文化元素的注入,让夜市从“满足口腹之欲”升级为“承载精神消费”,延长了消费链条,提升了经济附加值。
当然,夜市经济的进阶仍需破解新问题:一是如何在“放”与“管”之间找到平衡?放任自流,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噪音扰民、环境卫生脏乱差,特别是食品安全隐患,犹如悬顶之剑。而若管理过度、手续繁杂、收费高昂,又会扼杀摊主的经营活力,让夜市失去其草根性与灵活性。二是如何避免同质化?千篇一律的“轰炸大鱿鱼”“网红奶茶”“铁板豆腐”正在侵蚀许多夜市的个性。盲目跟风、缺乏文化底蕴和本地特色的夜市,虽能热闹一时,却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当游客走南闯北看到的都是同样的面孔,夜市经济的生命力将大打折扣。这些都需要持续的治理智慧。但从各地实践来看,城市管理者一要扮演“服务者”与“规划师”的角色,通过划定特定区域、设定统一标准、实施备案制管理,为夜市提供合法经营空间,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高效处理垃圾,严格监管食品安全;二要鼓励夜市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将地方戏曲、非遗项目、老字号品牌、传统节庆元素融入夜市氛围营造与产品开发中。当好“服务管家”,做好“文化文章”,夜市就不仅能成为促就业、拉消费的民生平台,更能成为彰显城市特色与温度的名片。
夜色中的每一盏灯,既是生计所依,也是发展之光。当治理精度对接民生需求,当文化特色融入消费场景,夜市经济必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书写更温暖的经济答卷。
来源:中青在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