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乡村振兴底色是生态,治理精度见真章。在皖东大地的安徽省定远县连江镇,一幅“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以“精致乡镇、和美乡村”为坐标,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串联起党员带头、乡贤聚力、企业赋能、群众参与的治理链条,让人居环境的“颜值”与产业发展的“价值”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治理激活乡村振兴“绿动能”的特色路径。
![]()
绿动能激活振兴路。
党旗引路:以钉钉子精神擦亮治理底色
“干部多跑腿,群众少烦心;环境变清爽,幸福有分量。”这是连江镇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切感受。乡村治理的“绣花针”,首先要靠党员干部握紧拿稳。在连江镇党政支部的带动下,50余名党员自发组建10支攻坚队,沿镇域主干道分区包片开展“地毯式”清洁,以钉钉子精神将每一片责任区整治到位。
硬骨头面前更显担当。在危房拆除、死角清理等棘手任务中,党员干部始终冲在最前。江巷社区党员带头拆除自家闲置旧房,为村庄道路拓宽腾空间;李集村党员主动承包养殖区周边清污,破解“邻避效应”难题。“以前觉得环境整治是干部的事,现在看党员们晒黑的脸、磨破的鞋,咱哪好意思当旁观者?”路陈新村村民金胜平的话道出了群众的转变。正是这份“治理有我”的鲜明导向,让党旗在治理一线高高飘扬,用干部的 “辛苦指数” 换来了群众的 “幸福指数”。
![]()
绿动能激活振兴路。
乡贤织网:用“积分制”激活自治活力
乡村治理的“绣花功”,既要绣好“面子”,更要做实“里子”。在党员先锋的带动下,连江镇的网格乡贤主动扛起治理重任,以“乡贤议事会”为纽带,编织起一张覆盖全村的自治网络。江巷社区的“信用积分超市”便是其中的生动注脚——村民参与环境整治、保持庭院整洁可获积分,凭积分能兑换米面油、日用品等生活物资,让“家里家外一样干净” 从口号变成自觉行动。
“现场议事、就地解决”的工作法更让治理难题迎刃而解。针对废弃棚舍拆除、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等矛盾,乡贤议事会牵头组织村民代表、养殖户、村干部围坐恳谈,既讲政策要求,也听群众诉求。仅半年时间,就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0余起,让“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转变为“干群携手干”的生动场景。
产业赋能:让“循环链”串起生态价值
环境美既要“看得舒心”,更要“过得开心”。连江镇深知,生态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环境美”与“产业兴”的双向赋能。新华养殖场的转型之路,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实践。2009年建成的养殖场曾因粗放发展陷入困境,粪污直排导致周边环境恶化,养殖效益连年下滑。痛定思痛后,养殖场投入资金进行标准化改造,引进干湿分离设备,建设双黑膜发酵池,走上了“养殖—粪污处理—农田利用”的循环发展之路,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
绿动能激活振兴路。
全民共建:从“一阵风”到“常态化”的蝶变
“一家美不是美,家家美才是真的美。”在连江镇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上,“美丽庭院”户主倪翠红的分享引发全场共鸣。这份共识,正是全民共建的力量源泉。妇联牵头的“美丽庭院”创建让农家小院焕发新颜,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队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就连村里的老党员、小学生也主动加入清洁队伍,形成“人人有事做、户户有行动”的治理氛围。
长效机制更让“美颜”常驻。连江镇按照“梯次推进、全域覆盖”思路,以基础好的村庄为“标杆”打造“美丽示范村”,通过“村村互学、联动共建”,将国道沿线、江巷湖景区出入口的“点上美”延伸为“沿线美”,最终实现“全域美”。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建制度、强激励、促长效,实现了从党员带头到全民参与,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升级,从‘一处美’到‘全域美’,让乡村既有发展‘劲头’,更有宜居‘甜头’。”
连江镇用“绣花功”绣出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度,用“绿动能”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活力。如今漫步这里,干净的巷道连着如画的庭院,文明的乡风浸润群众的笑脸,循环的产业带来发展的质变。这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书写着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新篇章。(龙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