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萧山一小区居民反映,多架无人机频繁在小区低空盘旋,甚至有居民在自家阳台发现无人机正对拍摄,引发“偷拍侵犯隐私”的担忧。尽管警方找到了飞手,但因缺乏确切证据,无法认定偷拍行为。
9月30日下午3点多,租住在小区7楼的王先生女友洗澡后推开浴室门,赫然发现窗外一架无人机正悬停在自家阳台前。她第一反应就是被人偷拍,王先生女友立即联系物业排查情况,并让王先生报警。当晚8点多,萧山浦阳派出所反馈,已找到飞手——同小区业主,但查看无人机拍摄视频后,未发现拍摄到王先生女友的影像。
无独有偶,刚入住不久的陈先生也在十一期间遭遇无人机惊扰。“在家跟朋友聊天时,突然看到窗外一架无人机在垂直上下飞行,距离房间只有10米,还在窗户前停留。”陈先生困惑表示,“大晚上无人机在小区飞,到底是干什么?就算是航拍,为何非要选这个时间点?”
![]()
小区业主群内,无人机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多位业主反映曾看到无人机在小区上空盘旋,有业主甚至在10月4日晚11点多拍到无人机在居民楼间穿梭的画面。小区保安证实一周前白天曾见到无人机在小区上空飞行,物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已有警方介入,不便答复”。
这一现象引发了居民对隐私安全的担忧。王先生女友质疑:“不管有没有被偷拍,无人机拍摄的画面都是居民楼近景,能清楚看到别人家窗户,这算不算侵犯隐私?”
![]()
小区一角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无人机管理法规对居民小区低空飞行存在监管空白。2019年《浙江省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规定》仅禁止无人机在重要单位、设施、场所上空飞行,未明确禁止在居民小区飞行;2024年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虽划定120米以上空域为管制区域,但同样未对居民小区低空飞行作出限制。
浙江一无人机系统软件开发公司运营负责人叶先生表示,国内虽有相对完善的无人机管理条例,但在实际监管中存在诸多难题:部分飞手不了解规定,在居民区随意飞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技术监管难度大,协同治理机制尚待完善,导致非管制区域监管困难。他建议地方政府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加强无人机实名登记与航线审批。
多位无人机飞手受访时表示,专业玩家通常不会选择贴近居民楼飞行。“小区低空飞行信号干扰严重,安全隐患大,碰撞风险高,我们也不建议其他玩家这么做。”南浔资深飞手于先生称。
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名誉主任邵斌认为,隐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生活、私密信息等,不论有无相关规定出台,无人机在居民小区内低空飞行,特别是飞经一些家庭隐私生活空间,仍存在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窥视、拍摄他人隐私的风险,即有可能构成侵权,“即使没有针对特定区域,特定物品或者特定行为进行拍摄,也容易造成恐慌,或者对他人身心造成不适,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扰民。这类情况的扰民,取证上存在一定难度,但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来源: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