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燃教育:透明与折射-三步画好玻璃、液体和冰块
很多插画师画透明物体时,总把它们画成 “无色玻璃片”—— 没有折射、缺乏细节,完全失去真实质感。其实,玻璃、液体、冰块的通透感,并非靠 “画得淡” 实现,而是藏在折射扭曲、菲涅尔效应与焦散这三大核心规律里。掌握这三个要点,就能让透明物体摆脱 “扁平感”,呈现出光线穿过时的灵动效果。
![]()
用 “折射扭曲” 塑造透明物体的 “空间感”,避免 “平板化”。透明材质的核心特征是 “光线穿过时会发生弯曲”,透过它们看到的背景会产生扭曲变形,这是区分 “透明” 与 “平面” 的关键。画玻璃水杯时,若背景是条纹图案,需让条纹穿过杯身时向中间弯曲 —— 靠近杯壁的条纹弯曲幅度大,杯口边缘的条纹甚至会轻微重叠,模拟光线穿过玻璃时的折射效果;画装液体的杯子,液体与空气的交界线处(液面),背景图案会发生更明显的扭曲,比如液面下的吸管会 “折断”,且靠近杯壁的吸管扭曲角度更大。即便是冰块,也需在边缘处让背景轻微变形:比如冰块后方的文字,靠近冰块棱角的部分会被拉长,体现光线穿过冰面的折射。折射扭曲需 “贴合物体形态”:球体玻璃的折射呈圆形扩散,长方体玻璃的折射呈直线偏移,避免无规律的扭曲导致失真。
借 “菲涅尔效应” 表现透明物体的 “层次感”,拒绝 “全透明”。透明不代表 “完全看不见”,菲涅尔效应让透明物体呈现 “边缘反光强、中心通透” 的特点 —— 物体侧面(与视线夹角大的区域)反射更强烈,更不透;正面(与视线夹角小的区域)更通透,能清晰看到内部。画玻璃罐时,罐身侧面需叠加淡淡的环境色反光(如周围的红色桌布、蓝色天空),反光边缘清晰,让侧面有 “半透明” 的质感;罐身正面则尽量通透,能清晰看到内部装的物品(如糖果、花朵),只在边缘加极细的高光。画冰块时,棱角处(侧面)反射强烈,需用白色高光勾勒,甚至能看到环境的模糊倒影;冰块平面(正面)则通透,可看到后方的背景。菲涅尔效应的表现需 “控制反光强度”:侧面反光亮度不超过环境光源,正面通透度不低于 80%,避免侧面过暗或正面过闷。
![]()
靠 “焦散” 增添透明物体的 “灵动感”,告别 “无细节”。焦散是光线穿过透明物体后,在后方表面汇聚形成的亮斑,是让透明物体更真实的 “细节加分项”。画装水的玻璃杯,光线穿过水面后,会在杯底或桌面上形成不规则的亮斑 —— 亮斑颜色与光源一致(暖光下呈黄色,冷光下呈蓝色),边缘模糊,且靠近杯壁的亮斑面积小、亮度高,中心的亮斑面积大、亮度低;画冰块时,光线穿过冰面的棱角后,会在冰块下方的平面上形成细长的亮纹,亮纹随冰面的弧度变化,呈现出 “流动感”。焦散的刻画需 “避免过度”:亮斑面积不超过物体投影的 1/3,亮度不超过高光,防止因焦散过强抢过物体本身的视觉焦点。
画透明物体的核心,是 “还原光线穿过时的变化”。当折射扭曲体现空间感、菲涅尔效应增加层次感、焦散增添灵动感,玻璃的通透、液体的流动、冰块的晶莹便会自然呈现。无需刻意追求 “完全透明”,只需让光线在物体中 “合理变化”,就能让透明物体从画面中 “立起来”,成为既有真实质感又有视觉吸引力的元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