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公布:美籍约旦裔化学家奥马尔·亚吉,和日本的北川进、澳大利亚的理查德·罗布森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开发领域的贡献。
![]()
图自aa
几乎第一时间,奥马尔·亚吉这个名字就引发了全网热议。
他的父母都曾是巴勒斯坦难民,后来被约旦收留。奥马尔是在难民营出生和长大的,直到15岁才有机会到美国求学。
谁能想到,这样最底层出身的孩子,竟然拿到了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
图自illinois
巴以冲突大背景下,这个新闻特别让人感慨。奥马尔吃了很多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难民逆袭成科学家,又站到诺贝尔的领奖台上。
这样的励志故事,或许不具备可复制性,却让人十分好奇:当年他的父母究竟做了什么,让一个出生在难民营里的孩子,成长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
![]()
难民营里,爱读书的孩子
1965年,奥马尔出生于约旦首都安曼。他的父母都是巴勒斯坦难民,在战争结束后移居安曼,住在难民聚居区。
奥马尔家里有九个孩子,奥马尔排行第六。奥马尔的父亲靠养牛养活全家,还开着一间小肉店。
这个名副其实的贫困大家庭,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土坯房里。房子的一半住人,另一半则是牛棚。
![]()
图自nobelprize
房子没有通电,也没有自来水。每周或者两周市政会供水,供水只有几个小时。奥马尔童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接水。
有时候,他不得不在黎明时分醒来,只为了及时将所有的储水罐都接满。那些储水罐,关系着全家人未来十多天的生活。
沙漠地区,水是特别珍贵的,必须充分考虑每一滴水。浑浊的水在储水罐里沉淀后,上层清水饮用,下面泥水则用来洗衣和喂牛。
![]()
图自timesofisrael
难民营的孩子上学很艰难,每天要走3英里(约4.8公里)的路去上学。即使如此,父母也没有让奥马尔辍学。
他的父母几乎都是文盲,父亲读到小学六年级,母亲不识字更不会写。但父亲认为学习很重要,常对孩子们说:“我们拥有的不多,但知识能让你给予更多。”
父亲最朴素的认知,就是奥马尔努力学习的最初动力。
10岁的时候,奥马尔在午休时去了学校图书馆。通常中午图书馆是关门的,偏巧那天开着门。
在那里,奥马尔偶然翻到一本化学启蒙书,上面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图。他看不懂那些符号,但大受震撼,觉得里面有一种对称的精密的美。
多年后,奥马尔还会想到那一天,称其为“一次秘密的爱情邂逅”。
![]()
最前面拿书的是奥马尔
从那以后,奥马尔迷上了读书。他常常省下买食物的钱,去图书馆借阅化学方面的书。他会在作业本上反复描摹分子结构,那些线条于他有着特殊的魔力。
父母对此很支持,生活再苦也支持他读书。奥马尔仅有的一张童年合照上,手中还捧着一本书,因为不舍得放下书本去拍照。
![]()
15岁离家,曲折的求学路
1980年,美国出台了《难民法》,规定政府可以接收和安置难民,并会帮助难民适应美国社会。
奥马尔的父亲敏感地嗅到了机会,他鼓励奥马尔去美国读书。这是个机会,却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奥马尔连英语都不会,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必然会吃很多苦。
最终,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奥马尔只身去了美国。那年,奥马尔15岁。
![]()
图自youtube
到美国后,奥马尔在哥哥的帮助下,落脚到纽约州的特洛伊。
那时的他听不懂别人说英语,租住在廉价的地下室,一边去超市打零工,一边去两年制的公立社区学院(哈德逊谷社区学院)学习。
美国的社区学院,大致相当于国内大专。比公立大学学费便宜,大部分学生是半工半读。从社区学院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入公立大学继续深造。
![]()
图自iloveny
在哈德逊谷社区学院,奥马尔选修的主要是基础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
奥马尔很勤奋,也很努力。他很快熟练掌握了英语,各科成绩也渐渐追了上来。
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攻读本科学位,专业是化学。那是他十岁以后一直喜欢的专业。
![]()
图自albany
在奥尔巴尼分校,奥马尔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化学知识,也开始做项目研究。相比于上课,他更喜欢待在实验室里。
奥马尔依然很勤奋。有段时间,他同时跟进三个不同的项目,分别是物理有机项目、生物物理项目和理论项目,由三个老师分别进行指导。
读书之余,他依然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20岁时,他顺利拿到学士学位,以此争取到研究化学的入场券。
![]()
图自nobelprize
本科毕业后,奥马尔选择继续深造,考上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25岁时,奥马尔博士毕业。之后的两年,他成为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从15岁到27岁,奥马尔一直在读书和研究。读书真的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个出生在难民营里的孩子,逐渐成长为知识渊博的科学家。
![]()
拒高薪offer,建独立实验室
完成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奥马尔在学术圈崭露头角。学业完成后,他也面临自己人生的重要选择:是选择高薪企业就职,还是静下心来做研究?
当时,有个知名化工企业,开出高达六位数美金的年薪,想邀请他入职,还承诺会解决他家人的移民问题。
另外,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也发出橄榄枝,说可以提供助理教授职位,而且允许他建立独立实验室。但是,薪水只有企业的三分之一。
![]()
图自newsroom
穷苦难民出身的人,最知道钱的重要性。奥马尔犹豫再三,但最终还是决定走学术路线。
相比于赚钱,他更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彼时的他并不知道未来究竟能研究出什么,但却满怀着憧憬与希望。
父母得知他的想法后,也都表示支持他。
![]()
图自vcresearch
1992年,奥马尔来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同时开始独立的学术生涯。
做独立实验室并不容易,经费短缺,只能买基础试剂,各项技术也是空白。不过,对吃过苦的奥马尔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从废品站回收玻璃器皿,自己亲自动手焊接,硬是“拼凑”出了实验设备。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奥马尔合成出一种具有规则孔隙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他在《化学评论》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MOF相关概念和理论。
最初,这篇论文并不受关注,行业内95%的人都持怀疑态度。但奥马尔坚信自己方向正确,有5%的人坚定地认可他所做的事情的价值,他认为这些人才是值得关注的。
如今,他的相关论文引用数据已超过25万。
![]()
图自nature
奥马尔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待了6年,之后又辗转多所大学任教。
1998年,他去密歇根大学任职。2006年,他调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2012年起,他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至今仍是化学讲席教授。
奥马尔一直在研究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相继合成了一系列新型MOF材料,其中有能吸附空中有害气体的MOF-74、MOF-177,还有能从空气中捕获水分的MOF-303。
从空气中收集水分的研究,也回应了奥马尔童年时经历的水资源匮乏。凭此研究,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化学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奖”。
![]()
图自chemistry
如今的奥马尔,已经有了太多的荣誉,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名誉教授等。
就在前几天,他在机场转机途中,接到了诺贝尔基金会的电话。
![]()
他的父母,作对了什么?
奥马尔无疑是个天才。从难民营到诺贝尔奖得主,他的传奇人生,再次证明了“学习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为人父母,我们常担心自己会埋没孩子的天赋。奥马尔的父母几乎算是文盲,但他们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依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托举作用。
所谓托举,不一定必须要有巨额财富。做到以下三点,其实已经是最好的托举:
1.打破自身局限的认知托举
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农村男孩尼克逆袭成大学教授,他那做矿工的父亲总对他说:“你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父母愿意打破自身局限,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认知边界,就是一种无形的托举。
奥马尔的父亲不懂化学,但他会支持孩子读书,也会在出国留学的机会面前,伸手推孩子一把。也正是这样的托举,成就了一个大科学家。
![]()
图自washingtonpost
2.合理范围内的物质托举
奥马尔的家庭是贫困的,但他们依然支持孩子读书。
他们省下吃饭的钱,让奥马尔多读一些书,呵护孩子的兴趣,在最关键处给予最坚实的支撑。而这,也让奥马尔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追求知识的强烈渴望。
3.无条件支持的情感托举
大学毕业后,面临人生职业选择时,奥马尔的父母无条件支持孩子。也正是这种尊重和信任,让奥马尔能够静下心做学术。多年如一日的努力,终于让他做出了巨大成绩。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支撑,若放任不管,可能错失发展机会。一个家庭,不管物质基础如何,只要能在认知、物质和情感上给出托举,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成全和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