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表格时随手写下“中国”,介绍自己时顺口说“我是中国人”,这两个字早成了生活里的习惯。可要是有人追问“为啥咱们叫中国?”,能把来龙去脉说清楚的人,恐怕没几个。
![]()
地下挖出的“中国”
1963年陕西宝鸡的一场大雨,冲出来个改变历史认知的“宝贝”。
当地村民陈堆在自家后院发现个铜疙瘩,看着锈迹斑斑,就随手用来装粮食,一年后搬家嫌沉,托亲戚以30块钱卖给了废品站。
![]()
谁能想到,这堆“废铁”会被宝鸡市博物馆的干部佟太放一眼看中。
当时他路过废品站,见这铜器造型古朴,花纹不像普通物件,赶紧找专家来鉴定,这一鉴定,竟认出是西周时期的贵族用器。
真正的突破在1975年,为了筹备出国展览,专家清理铜器底部的锈迹时,突然发现122个刻痕,这是西周的金文。
![]()
,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
逐字破译后,一句“余其宅兹中或”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中或”就是古代的“中国”,意思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心”。
这件铜器后来被命名为“何尊”,成了现存最早记录“中国”的实物。
![]()
更关键的是,通过“宅兹”二字,专家确定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周成王要迁都的洛阳,那时它还只是“王室认定的中心区域”,不是现在的“国家”。
2024年周原遗址的新发现,又给这个结论添了佐证,考古队挖出213片西周甲骨,上面刻着295个字,记录了国族之间的纳贡、会盟。
![]()
虽然没直接出现“中国”,但这些国族都指向同一个中心区域,和何尊里的“中国”完全吻合,说明西周时“中国”已是文化核心区的符号。
“中国”
不过,光有王室的文字记录还不够,“中国”要从“王室专属标识”变成大家都认的概念,还得经历一次“认同扩散”。
![]()
最有意思的是,最先打破“汉族专属”的,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占开封后,曾公开说“吾修中国之法,欲治中国”,意思是“我要沿用中国的制度,来治理这片土地”。
金熙宗也效仿中原王朝开科取士,把“中国”当成自己的“文明标签”。这时候的“中国”,不再是地理概念,成了“谁懂礼仪、谁就配用”的文明象征。
![]()
从官方走向民间,花了更长时间,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记录汴京城的市井生活时,偶尔会用“中国茶坊”“中国酒肆”的说法,说明民间开始慢慢接受这个词。
到了明代,一些民间契约上,也出现了“中国某府某县”的落款,“中国”逐渐从朝堂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
清朝的关键一步
“中国”真正和“国家”挂钩,清朝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国社科院2023年出版的《清代国家统一史》,清朝把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都纳入版图,形成了现在中国疆域的基础。
在这之前,“中国”更多是文化和地理上的说法,而清朝通过治理边疆,把不同民族整合到一起,“中国”开始变成一个有具体疆域、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实体。
![]()
外交上,清朝也第一次把“中国”当国名用。
1689年,清朝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里明确用“中国”来代表清朝,和俄国对等谈判。
到了1909年,清政府又颁布《国籍法》,从法律上确定“中国”是国家名称,不过那时候,清朝对内还是叫“大清”,“中国”主要用在和外国打交道的时候。
![]()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晚清,随着列强入侵,国内各民族慢慢意识到,需要一个统一的名字来凝聚力量。
以前大家可能说自己是“汉人”“满人”“苗人”,但面对外敌时,都开始说“我是中国人”。“中国”这个称呼,终于从外交用词,变成了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身份。
![]()
正式定名: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名字之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第一次成为国内法认可的正式国名。外交部的文件、大家的护照上,都印着“中国”两个字。
1913年制定的宪法草案里,还专门写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从法律上巩固了这个名称的地位。
![]()
1912年,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庆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标语
梁启超等学者也在这时候发力,把“中华民族”和“中国”绑在一起,让原来基于文化的认同,变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但“中国”的最终定名,还要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当时新政协筹备会讨论国名,一开始有人提议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黄炎培觉得“民主”和“共和”意思有重叠,建议简化成“中华人民民主国”,还提议保留“中华民国”作为简称。
![]()
张奚若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民主”两个字多余,“人民”已经包含了民主的意思,建议直接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周总理也支持这个想法,解释说国名要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准确。
![]()
1949年9月27日,政协全体会议投票通过,正式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同时删除了“简称中华民国”的说法。
从这时候起,“中国”有了最明确、最权威的法律定位。
![]()
外国人叫“China”
我们自己叫“中国”,外国人却把我们叫“China”,这两个称呼之间也有段渊源。关于“China”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有三种说法,每一种都和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有关。
最常见的是“瓷器说”,古代江西有个昌南镇,就是现在的景德镇,那里产的瓷器质量特别好,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卖到欧洲。
![]()
欧洲人不知道昌南镇的正式名字,就把这里产的瓷器叫做“china”,时间长了,“china”首字母大写后,就成了中国的称呼。
还有“秦国说”,很多西方学者认为,“China”是“秦”的音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国的影响力通过西域传到中亚、欧洲,外国人不知道这个国家的正式称呼,就用“秦”来指代,慢慢演变成“China”。
![]()
秦岭
第三种是“丝绸说”,中国是最早种桑养蚕、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传到欧洲后特别受欢迎。
希腊文中“丝”的发音和“China”很像,后来传到拉丁文、法文里,发音和拼写逐渐变化,最后成了英文里的“China”。
![]()
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可以确定:“China”不是从英文里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中国历史上某个标志性事物的音译。
直到现在,小写的“china”还是“瓷器”的意思,成了中外文明交流的活证据。
![]()
结语
从何尊铭文里的“中”,到今天我们口中的“中国”,这两个字走了三千年。
它一开始是“天下中心”的地理标签,后来成了“华夏文明”的文化招牌,再到清朝变成多民族共有的国家实体,最后通过法律确定为正式国名。
![]()
每一步变化,都藏着文明的延续、疆域的统一和民族的凝聚,现在我们说“我是中国人”,不只是简单报出国籍,更是在说自己属于一个有三千年历史的文明共同体。
下次再有人问“中国为啥叫中国”,就把这些故事讲给他听。这两个字里装着的,不只是名字,更是整个民族的过往与未来。
![]()
是有点尴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