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打算再扛一年,结果还是换了 iPhone 17 Pro Max。
十来天用下来,心里那句老话又应验了:网上吵得凶,真机用着香。
![]()
先说手感。
17 Pro Max换成了热锻一体化的铝合金中框,边角做了半弧,拿久了不硌手。
参数写着 231g,比上一代更重一点,但握起来没有更累手,重心更稳。铝合金的毛病也实在:磕一下更容易留痕,我第一天就决定带壳。
顺手补一句“为什么是铝”:铝的导热系数大概在 200W/m·K 左右,钛只有二十来、常见不锈钢十几,这就解释了为啥这代长时间拍照、导航,机身热得慢、亮度也不容易掉——热能更容易被“挪走”。
![]()
影像这代我最有感。
长焦从 1200 万升到 4800 万,物理 4x,再加像素裁切做了 8x。白天把 8x怼到远处招牌,字边不糊,树叶也有层次;晚上 8x 就保守点,噪点会爬出来,4x最稳。
视频还是 iPhone 的强项,边走边拍稳得离谱。前置 1800 万 + 方形传感器这件事,自拍横握更自然,少了一步旋转裁切,画面边缘也更整。
![]()
这里加个小知识:所谓“像素裁切”的 8x,本质是用高像素传感器中心区域裁出等效长焦,白天光足,信噪比扛得住;晚上进光少,SNR下降,所以更考验算法。
续航这次让我安心。电池到 4823mAh,我周末出门拍一整天,双卡 5G 常开,照片六百多张,晚上回家还有 30%+。
工作日常规使用,亮屏 6~7 小时没压力。充电拉到 40W,二十分钟回血半格,虽然没有安卓那种“插上拉满”的爽感,但早上洗漱一会儿就能顶一天。
苹果的取舍还是老思路:把充电功率、温度、寿命拉个平衡,不一口气冲到极限。
信号这个短板补得比较有感知。我老在电梯、楼道刷不了消息,17 Pro Max 在这些弱场景里不再“当机立断”,会略卡一两秒然后把流媒体拉起来。
地下车库也能维持播放。高铁长隧道我还没测过,但日常痛点确实缓了一截。
![]()
外观见仁见智。
相机岛横向拉得更开,背板是玻璃+金属拼接,我看起来比以前“头重脚轻”要好一些。
有个小地方不太习惯:底部扬声器的出音位置,横握看剧很容易被手指挡住,外放瞬间“捂闷了”,得换个姿势。
还有那个“相机控制按钮”,我一开始总误触,后来换了个壳把边缘高度垫起来就好了。
系统这边,iOS 26 的“液态玻璃”风格第一眼挺新,界面有点“通透光泽”的效果。
![]()
有人嫌信息密度降低,我用下来是:视觉更舒服,但有些细节要点进去看。
生态老优点都在——隔空投送、通话接力、备忘录跨端、App 权限收敛、没有系统弹窗广告——这些小东西叠起来,就是“确定性舒服”。
Bug 也遇到过两次:照片编辑保存失败,重启解决,等后续小版本修。
再聊两句“为啥这代看着没堆料,其实更能打”。
一是“底盘”变了:铝合金更快把热带走,VC 均热把热点铺平,SoC 才敢更持续地输出,长焦也更稳定。
二是影像策略更务实:与其堆一个看着很猛的倍率,不如把 4x 做到全天候能打,再给一个在光照充足时可用的 8x。
三是系统层的 AI 真正融在了交互里,少点“口号”,多点“顺手”。
要不要买?
![]()
如果你手里还是 12、13,那升级是肉眼可见的幸福感:手感、续航、信号、影像全面跃迁。
如果你用的是 16 Pro 系列或者15系列,建议线下把长焦样张、充电回血曲线都比一比,再决定。
你要的是“跑分一时爽”,安卓里有一堆备选;你要的是“十个月都稳”,这台会更像“保底答案”。
最后用两句真实感受收个尾:网上没赢过,现实没输过,这代 Pro Max 是把“日常的舒服”做厚了。
它不是烟花式惊艳,但它是那种越用越顺、越顺越离不开的类型。
你说它完美吗?不。可要找一台能少惹你生气、把你时间省下来的手机,它确实在答案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