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池塘里温顺吃草、养活几亿人的四大家鱼,到了美国直接变身“水中飞侠”,跳起来能把划船的人拍个跟头。每年密西西比河上都有人被一条十几斤重的大头鲢子当胸一撞,轻则懵圈,重则落水。
这些原本在我国南方水乡安分守己的青鱼、草鱼、鳙鱼、鲢鱼,漂洋过海到了北美,愣是把五大湖搅得天翻地覆。
政府砸了几亿美元修坝拦鱼,国会开听证会讨论对策,科学家日夜监测它们的行踪,就为了挡住这几条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鱼,你说邪门不邪门?
![]()
这事得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那时候美国不少南部州的水产养殖场和污水处理厂开始引进草鱼和鲢鱼,主要是想用它们控制水里的杂草和藻类。听起来是不是挺聪明?
让鱼来搞环保,不吃药不排污,天然又绿色。一开始确实挺好使,草鱼啃水草,鲢鱼滤浮游生物,池子清亮亮的,省了不少人工成本。
可谁能想到,一场暴雨之后,这些鱼顺着排水道溜进了野河,再也没回来。密西西比河流域水网密布,水流畅通,温度也合适,对它们来说简直就是开了外挂的天堂。没有天敌,食物管够,繁殖力还强,几年工夫,整个流域都被它们占了。
![]()
最出名的就是那群能跳三米高的银鲢,这可不是表演杂技,而是它们天生怕惊扰。摩托艇一开过去,水底震动,它们本能地往上蹿,动不动就撞人一脸。伊利诺伊州有位护林员曾被一条五公斤的银鲢迎面击中鼻梁,当场血流不止。
这类事故十几年来发生了上千起,连皮划艇协会都发警告,划船前先戴头盔。更麻烦的是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一条成年鲢鱼一天能过滤将近自身体重的水体,把浮游植物吃光,等于掐断了本地小鱼小虾的食物链。
![]()
草鱼也不闲着,成片啃食沉水植物,让产卵的土著鱼找不到遮蔽,幼苗存活率直线下降。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某些河段的本地鱼类数量十年间减少了七成以上,而亚洲鲤鱼占比一度超过90%。
其实这四大家鱼在中国能成为“家鱼”,靠的是几千年的驯化和人工管理,咱们有池塘轮养、人工投喂、定期捕捞,还讲究“以渔养水”。野外环境下,它们完全按自然规律扩张。
尤其是草鱼,能在水流稳定的河段自然繁殖,雌鱼一次产卵可达百万粒,孵化率高,幼鱼成活率也高。美国环保署从2000年起就开始在芝加哥运河设电驱屏障,防止它们通过人工水道进入五大湖。
![]()
这个系统耗资超7亿美元,还持续升级,2020年的一项联邦报告指出,一旦亚洲鲤鱼大规模入侵五大湖,可能造成每年经济损失超15亿美元,主要来自渔业衰退和治理成本。
美国人到现在也没想出太好的办法对付它们。捕捞量远远赶不上繁殖速度,而且本地人根本不吃这些鱼。不是不能吃:草鱼、鲢鱼肉质其实不错,中国餐馆里照样红烧清蒸。
但美国人普遍不习惯淡水鱼的土腥味,也不擅长处理多刺的鱼肉。即便政府鼓励捕捞,甚至组织“钓鲤大赛”,奖金上万美金,还是挡不住它们泛滥。
![]()
相比之下,中国每年消耗数百万吨四大家鱼,背后是完整的育种、养殖、运输和消费链条。同样的物种,在不同社会结构和饮食文化下,命运天差地别。
外来物种的风险,从来不只在“物种”本身,更在于人类如何管理它、看待它、使用它。
![]()
如今在美国,提到“Asian carp”,几乎没人会联想到餐桌上的美食,反而是一脸警惕。媒体常拿它们做封面,配上“入侵者”“生态炸弹”这类词。这些鱼只是按照本能活着:吃、长、繁殖。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更谨慎地对待物种迁移。当年引进它们是为了治水,结果却引发了更大的生态难题。这不是鱼的错,是人类决策的滞后与预判不足。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