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瘠和能力的缺失。
钱财是流动的,今天没有,不代表明天不能挣到。而能力,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扭转乾坤的根本。
能扛事、熬得住的“韧”劲
第一种能力,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一个 “韧” 字。什么叫“韧”?就是像竹子一样,能弯曲,但绝不会被轻易折断。就是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打击时,那种坚韧不拔的抗压能力。
![]()
人在贫穷的时候,最常遇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白眼。可能你找工作被人拒绝,创业被人嘲笑,甚至连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你。
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强大,很容易就会被这些负面情绪击垮,觉得“我就是不行”,然后彻底放弃。
所以,老祖宗告诉我们,身在低谷,要学会的就是“熬”。这个“熬”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坚守,是在逆境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
历史上,把这个“韧”字诠释得最淋漓尽致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了。
他的出身,可以说是低到了尘埃里。
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就要给地主家放牛。后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父母兄长先后饿死,他连一口安葬亲人的棺材都买不起。
为了活下去,他去当了和尚,可没多久,寺庙也因为饥荒揭不开锅,他只能出去四处讨饭,成了一个流浪的乞丐。
![]()
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沦落到无家可归的乞丐,这得是多大的打击?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精神崩溃了。
但朱元璋没有,他在这段最黑暗的岁月里,尝尽了人间冷暖,也看透了世态炎凉,而且还磨练出了一身惊人的“韧”劲。
他活下来了,并且在后来抓住机会参加了红巾军,一步步从一个小兵,凭借着那股不服输、不怕死的劲头,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开创了大明王朝。
![]()
能看透、想明白的“智”慧
当然了,光有“韧”劲,像头蛮牛一样硬扛,也是不行的。那样最多只能算是一个“莽夫”。真正的强者,不仅要能低头扛事,更要能抬头看路。
这就需要咱们要说的第二种能力,审时度势的“智”慧。
这里的“智”,不单单指智商高、会读书,它更多的是一种洞察力、判断力和学习能力的结合。
![]()
穷人因为资源有限,试错成本非常高,所以每走一步,都需要比别人更加谨慎,看得更远,想得更明白。
老祖宗的智慧里,非常强调“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就是,你要能看清楚当下的形势,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
这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
说到这一点,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论个人能力,刘邦其实很平庸。他自己也承认,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张良,管理后勤不如萧何。那他凭什么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最终建立汉朝呢?
关键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的长处就是会用人,能把天下最顶尖的人才团结在自己身边。所以他从不嫉贤妒能,反而能放手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
第二,他懂得审时度势。鸿门宴上,他能屈能伸,放下身段向项羽赔罪,保全了性命;进入咸阳后,他约法三章,安抚民心,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他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反观项羽,勇猛无敌,但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
那么,这种“智慧”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运用和培养呢?其实很简单。要保持学习的习惯。穷,不能穷脑袋。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获取知识的成本非常低。你可以通过看书、看公开课、学习一项新技能,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你看得多了,懂得多了,眼界自然就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了。
能管住、沉住气的“静”心
拥有了坚韧的意志和清醒的头脑,是不是就足够了?还不够。老祖宗还告诉我们,人生的修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修心”。
![]()
尤其是对于身处逆境的人来说,必须具备第三种能力,克制欲望的“静”心。
这个“静”字,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人一穷,就容易心浮气躁。看到别人买了新车新房,自己心里就着急;看到别人投机赚了快钱,自己就想跟着去赌一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是导致失败的根源。因为你的心一乱,判断力就会下降,就很容易掉进各种陷阱里。
所以,越是没钱的时候,越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沉住气。你要明白,财富的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都是长年累月的坚持和积累。
![]()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静心”的力量。曾国藩年轻时,也是个毛毛躁躁的普通人,有很多坏习惯,比如爱发脾气、心高气傲、喜欢夸夸其谈。他意识到这些问题后,给自己立下了“日课”,每天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反省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他要求自己“静坐”,每天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静坐,让纷乱的思绪沉淀下来。
![]()
正是通过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修炼,曾国藩才逐渐磨练出了处变不惊、沉稳坚毅的品格。无论面对多大的军事压力和多复杂的官场斗争,他总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做出理性的决策,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那颗能够在喧嚣中保持宁静的心。
这种能力,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意义更加重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诱惑无处不在的时代。各种消费主义的陷阱、一夜暴富的神话,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
如何修炼这颗“静”心?第一,学会延迟满足。当你想买一个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东西时,问问自己,这是“必需品”还是“欲望品”?能不能等一等,把这笔钱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比如投资自己、学习技能。
第二,专注做好一件事。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做那个。选定一个方向,沉下心去,花上几年时间把它做深做透。当你足够专注,外界的干扰就很难影响到你了。
![]()
第三,远离无效社交和垃圾信息。把时间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人和事上。心静下来,智慧和力量才会随之而来。
能借力、会做人的“交”情
如果你已经具备了坚韧、智慧和内心的平静,可以说,你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了。但很多时候,光靠单打独斗是很难做成一件事情的。
这里的“交”情,不是指那种请客送礼、拉帮结派的庸俗关系学,而是指一种建立有效人际关系、懂得与人合作共赢的能力。
一个人能力再强,精力也是有限的。而一个懂得“借力”的人,可以把别人的力量,变成自己的力量。
![]()
在贫穷的时候,人脉资源尤其显得珍贵。可能别人的一句话,就能给你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别人的一次举手之劳,就能帮你解决一个大难题。
在这方面,战国末期的范蠡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榜样。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功成名就。
但他没有贪恋权位,而是敏锐地察觉到了“鸟尽弓藏”的危险,毅然辞官,带着家人和财富离开了越国。
![]()
之后,他三次经商,三次都成为了巨富,富可敌国,然后又三次散尽家财,救济穷人。他为什么能这么成功?因为他不仅有经商的头脑,更是一个深谙人性的高手。
他懂得识人、用人,懂得分享利益,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追随他。他散财,看似是损失,实际上是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人脉,这才是他能够东山再起的最大资本。他真正做到了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
那么,一个穷人,如何建立自己的“交”情呢?
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你可能没有钱,但你可以有信誉。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一个讲信用的人,即使暂时贫穷,也总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也要懂得感恩,乐于助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去帮助别人。今天你帮了别人一个忙,明天在你需要的时候,别人才可能伸出援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
![]()
不要害怕向优秀的人请教。主动去结识那些比你厉害的人,虚心学习他们的优点。你的态度越谦逊,姿态越低,别人越愿意指点你。
有时候,高人的一句点拨,就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