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幻界四大天王之一「韩松」入驻知乎,抛出「科幻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的提问,引发众多读者与创作者热议。
有人说科幻是时代的切面,能照见当下的需求与忧虑;也有人认为它是理性与感性的桥梁,用科学逻辑承载人文温度。从对宇宙的叩问,到对人性的深思,不同视角的回答,正拼凑出科幻独特的价值 ——
![]()
答主:赵泠
400+ 赞同
对于社会,科幻以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社会的要求和理想戏剧化地表现出来。尽管科幻小说是点子文学,在深刻地揭示一个时代的需求、期盼、恐惧、忧虑和烦恼这方面,也就是在准确反映时代的局限性这方面,很少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与科幻小说相匹敌。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时代的切面,看到以「如果这样那样,会怎么样」为前提的另一种生活,从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这启发既可以是对宇宙之美的赞叹、导向对科学的兴趣,又可以是创作的冲动,还可以是对人类感情和心理的新认识。通过阅读某年份的科幻小说,读者事实上可以得到比当年的「当代小说」和非小说的考察所反映的更清晰的社会概貌。
非常直观的例子是,在冷战时期欧洲出版了大量颓废文学的时候,科幻小说在谈论世界大战、人类的毁灭与新生、和平的曙光、遥远的天际、人的机器化与机器的人化。
科幻影视剧、科幻漫画相对而言不如科幻小说擅长利用留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读者可以将老旧小说里「故弄玄虚、语焉不详」的「高级技术」自行幻想为比他所知道的最先进技术更先进,而老旧科幻影视剧·老旧科幻漫画里的形象化表现很容易因影视技术和现实的进步而显得「场面太小」。
科幻通过描写读者尚未考虑的可能性——另一种形态的世界、与我们不同的物种、未曾有过的文明形态、对事物截然不同的看法——有力地评论社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强读者对现实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新冠大流行期间,一些科学家发现喜欢丧尸、外星人入侵、全球传染病等题材的书籍·影视剧·电子游戏在统计上与较好的心理弹性有关,似乎这些故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你可以注意到,科幻作品里对社会形态的一些描写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现实,或者被现实超越。这有时是可怕的。
当人们嘲笑老科幻的预言失败(例如「飞行汽车在哪里」)的时候,嘲笑的其实不止是那个时代,还有这个时代。可以看看这里的飞行汽车:为什么没有人设计一个正三轮和超轻型飞机结合起来的摩托车呢?那不是真正的飞行汽车吗?
在人的输入影响下由人工智能写出来的科幻小说,无论品质如何,都能反映输入者所处的时代、反映此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不过,有效地反映时代的局限性是有门槛的,而且这门槛的高度未必会容易降低。

答主:乌合之野
对我来说,科幻文学是我研究的学术方向之一,是我对未来充满想象力的某种期待,我印象最深刻的科幻不是那种特别硬的科学表述,而是对乌托邦未来的美妙蓝图。
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我都很喜欢,我一直在想,人类文明对未来想象的智慧将如何在推到极端环境——不管是真的能每个人都特别幸福的乐园国度,还是大家都难以喘息的绝望之所——之后,还能把整个世界观给以某种非常合乎逻辑的方式给圆回来。
就在看这类作品的时候,我虽然难免会有很强的情感代入,但还是会保持一种探究的理性,就你是如何做到的,是如何让至福/至恶地能很好地运转起来呢?
这真的需要非常严谨的科幻想象力去完成,这时候我就对人类的创作能力报以相当强烈的敬仰了。因为确实是非常神奇的存在。

答主:朝天观观主
我认为科幻的作用和意义是:作家以想象的方式,对人类现有技术进行延展,以此构建出带有预言性质的理想世界,将人类现有的或将要面临的困境放在这个世界中进行审视,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提供间接的设想式经验。
文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科幻文学作为文学的分支,也具有这样的特征。科幻文学作品尽管可以容纳科学原理与推测,可以容纳创作者的想象与艺术创造,但是也无法绕过人类面临的三类问题——人与自然界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人与自身的问题。只是,科幻文学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类型。
科幻题材不同于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神魔题材等,它的内容并不是着眼于「过去」和「当下」,而是「未来」。科幻题材的作品有一个特征,就是里面出现的「具有超越时代的预言」性质的存在物,在时间线上无法属于「过去」和「当下」。历史题材也好,神魔题材也罢,它们表现的都是人类在过去留下的文明文化的记录或变形。因此,历史题材和神魔题材中,出现的事物可以是过去的或者当下的,哪怕只是想象中存在的法宝。然而,科幻题材却不是,它是具有预言性质的。即便讲的故事可能发生在「过去」或者「当下」,但是其中必定会出现超越时代的存在物,不光体现在超越文本中的时代上,还体现在超越读者所处的时代上。这,便是它的预言性。
因此,读者阅读科幻文学作品,往往会不约而同地生出一种感觉:前所未见、新奇。这种感觉与神魔故事中那些用想象力创造的神秘事物给人的感觉还不一样。神秘事物可以塑造得奇形怪状,没人见过,然而也可以设计为常见的事物形貌。因为神秘事物的关键在其功能和能满足人物的需求。神秘力量的出现,使人物的需求可瞬间达到满足,也可使人物转眼就遇到祸患。说得透彻点,功能才是关键,而功能是怎么来的几乎可以忽略掉。此外,人物的需求也不必创造出新需求。
而在科幻文学作品中,「具有超越时代的预言」性质的存在物,其功能及其由来就不能忽略掉,要带有清晰的描述——哪怕这只是杜撰的、现实中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展现出技术的有迹可循,并在此基础上从形式和功能都要有所创新,人的需求会随之发生变化。
此外,科幻文学作品并非从过去就有的文学类型,它是伴随着人类科学发展达到成体系的规模才出现的。而且是与文学作品中可以任意出现的超自然式的浪漫主义文学有所不同。用科学将这个浪漫主义嵌入了一丝现实元素。我个人给科幻文学作品下的定义是:科学元素类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由于这样的特性,科幻文学作品就为我们构建出了以想象的方式,对人类现有技术进行延展的,带有预言性质的理想世界。
人们可以将自己目前的困境,放在这些理想世界中,用以推演来进行思考。人们也可以基于理想世界的构造,去揣测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新的需求与困境。因此,人类的精神危机、对未来的设想,对已有世界的评价,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作品得到展现。而形式方面,超越时代的新事物的出现也能丰富读者的想象力,并且通过文字艺术,使得读者有着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

答主:叶兰舟
想象一个普普通通的,住在城里的孩子。
他从未见过真正的繁星,因为人们点亮了地上的星星,却熄灭了天上的星河。
对他来说,宇宙只是教科书上几张模糊的照片,或者短视频上绚丽的彩色星光;直到有一天,他翻开了一本旧书,读到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
在读完的那一刻,孩子的汗毛竖起来了,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战,一种前所未有的寒冷攫取了他的心,那是一个持续两千五百年,持续一百代人的恢弘梦想。
孩子站在自家窗前,抬头仰望星空,他第一次意识到,星空是那样地巨大和冷漠,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所爱过的每一个人,认识的每一个人,听过的每一个人,在这星空中,都显得渺小如微尘。
他发一会儿呆,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然后也许会继续拿起手机去刷短视频,或者继续做他的作业,把这样的感动抛在脑后。在之后的日子里,书里的故事也会逐渐模糊,繁重的课业重新压在他的心头……
但那一天的感动,终究会有一点影子,永远留在他的心里。
因为在那一天,一扇窗户,在他心中永远被推开了。
科幻不是冰冷的公式,也不是纯粹的想象,它就是这样一扇窗,窗外是无限的未来,窗内是我们的柴米油盐,一地鸡毛。
科幻的意义,就是在推开这扇窗的时候,让我们明白,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在这无限的尺度下,是多么微不足道——
却又是多么珍贵和无可替代。
就像 60 亿公里之外,旅行者 1 号回眸凝望时,拍下的那个毫不起眼的、黯淡的蓝色小点。
![]()

答主:invalid s
科技造物未必都是福利。
科学界深知这一点。
正因此,相当一部分的科幻作品并不会歌颂「未来的高科技」,反而会思考「当科技成果被滥用该怎么办」、「人类能否真正掌控自己的造物」、「人类的心理弱点在面对科技造物的冲击时,会如何表现」……
这些东西并不虚无。恰恰相反,这是作者「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深厚功底的一次集中展示。
只要你「稍有灵性」,当能看出这类作品是一个社会学方面的「思想实验」:
实验主题:假设出现了某某科技,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冲击?
实验思路:基于心理学、制度学、政治学,剖析社会各阶层如何与其互动。
实验报告:《银河英雄传说》《三体》……
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样?

答主:格兰
科幻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处于一种独特的交叉地带——它既来源于科学的逻辑与推演,又可以拥有人文的关怀与叩问。
它用理性的砖瓦搭建非理性的世界,让人类的情感、道德、选择在极端的环境下接受考验。
在《三体》的结尾,程心留下了那个小鱼缸里的生态球。它渺小、脆弱、与恢弘的宇宙重生计划毫不相称,但它存在。
那是一种属于人的坚持:我们知道宇宙宏大、时空浩渺,但我们依然选择珍惜生命,珍惜记忆,珍惜那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意义之微光。
而这,或许就是科幻最终极的人文意义。
它让我们在想象力的尽头,碰触到的依然是人性的核心,依然是人自己。
它让我们在思考星辰与深渊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自身——人的渺小与伟大、人的盲目与觉醒,人的残酷与温柔。
它最终告诉我们的,不是未来会怎样炫丽或者残酷,而是无论未来怎样,终究会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守护,并为之下定为其付之「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决心。
最后,我想用帕斯卡尔的话作结尾。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地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我们存在,我们思考,我们知晓自身渺小,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答主:姜小白
理性跟感性的分歧,理性基于证伪发展出了科学,现代社会的物质繁荣多依仗科学的发展,理性几近碾压感性;感性的文学、诗歌、哲学在理性科学面前没有任何招架之力。
但人又是无理性的情绪动物,从个体的角度是理性服务于感性,再雄辩硬核的论证都比过大脑的感觉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影响,爱情、友谊、人生体验,科学的理性每次都败北,输给情绪。
年岁渐长,人是逐渐理性大于感性的发展。很容易陷入试图用理性工具去解决感性问题,用科学思路去解决情绪问题,既无力,也无效。
科幻,是理性与感性的桥梁。
伟大的科幻一定是基于理性,由硬派的科学基础,此为科学(science);同时又兼具感性的人文魅力,充满想象的浪漫,哲学的思辨,对人生意义的问询,此为幻(fiction)。
科学至今也没能解决庄周梦蝶提出的哲学问题:你如何证明坐在你旁边的人是一个人?人生的基调,就是如梦似幻,我们不能直接理解他人内心想法,我们甚至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人生最难的事情。我们带着这个设定存在,人生本就介于虚实之间,物理性存在的生理性别与我们想象建构的性别有差别;物理性可见可触的房屋,与我们通过想象力构建的“家”也不同;婚姻、朋友、爱情、父母,人生命力经历的一切都是基于想象建立起的世界,我们最在意的东西往往摸不到也看不见,都是大脑的想象。
科幻,是对文学想象力的拓展,人理解的理性知识越多,越富有感性的想象力。星空,宇宙,沿着科幻跟科学,人能建立起更多元以及更具想象力的生活。
地球人的生活,以及后代征服宇宙后的生活,科幻是启发也是灵感更是桥梁。
记得自己在老家居家隔离的那段时间,下雪,让本就压抑的氛围更多了一份冷漠,窗外白茫茫一片。
记得是读《火星救援》(英文版 the Martian 在 Goodreads 有超 120 万读者评分,4.42 分),硬派科幻让人折服,主角在火星行径 3200 公里跨越障碍抵达目的地,很让人感到振奋,取四分之一让我孤身从武汉走回恩施我都要迷路讨饭。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主角是植物学家,在火星种植土豆,借此延长食物供给增长存活期等待救援。火星的尘土,是尘埃,主角收集尘土跟自己的大便混合,借寄宿在人体的微生物组来改善火星尘土的结构,地球的土壤充斥着各种生命力旺盛的细菌与微生物,地球的土壤是生命盎然的。
我记得当时读的心潮澎湃,忍不住走到老屋去,沿路一小块菜地,雪地下仿佛能感受到各种生机,比自己更擅长生活。
很感动,很浪漫,也很宽慰人。
后来经常忍不住想主角在火星行进的距离,对比我从恩施到武汉,武汉之大较于湖北,湖北之大较于中国,中国之辽阔较于亚洲,亚洲较于地球陆地,整个陆地仅仅占地球的 29%,人类那点闹腾简直可笑,我那点麻烦如沧海一粟,我不应该给肩膀上添加太多忧惧,那是自作多情,也是自恋,我应该像土壤里的微生物一样,不过于约束自己。
渺小,既自由,打那以后,每当遇到关于「责任」的纠结时,我都不会为难自己太久,我会想想脚下的泥土,想想地球的 71%,想想恩施跟湖北,想想地球与我,责任,自私,地球要笑死了。
文学,能提供给人一段崭新的人生体验,这是文学最大的魅力;科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生体验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科幻能把理性的知识变成感性的情绪,能让本来只能指导人做工具的科学变现感性能指导人生的感性情绪;科幻还能切实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真实与虚幻,物理性存在的世界以及我们通过思维想象构建的意识存在,对后者的察思最能解答我们对生命意义的问询。
哲学跟科学分流后,科幻让原本各奔东西的双方又有了交流空间。

来源 知乎日报
转载 高校科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