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我与安徽青年报”征文|黄勇:由衷感恩您!我的第一所新闻大学

0
分享至

如圆梦一般进入到新闻行当,至今已快35年,但最刻骨铭心的还是我最早在安徽青年报社近四年的新闻起步经历。之所以刻意强调“近四年”,是因为四年时间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学的学习时段,这也暗合了我在这里实际的收获与感悟,是值得我感恩所有情愫的源头。

1991年秋天的安徽青年报社,干了一件至少会留在安徽新闻、文化史上的大事,就是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记者。安徽青年报社算是先知先觉在安徽新闻界开了改革的先河。也正是这件大好事,让从小痴迷“写字”的我们几个考进报社的人,得以改变了人生轨迹。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能有机会干自己真正喜欢干的事。

在这所至今在我心目中堪比一所高水平新闻大学的单位,最早的熏陶是从参与《晨风》周刊的采编开始的。这也是安徽新闻界的第一个文化新闻类的报纸周刊,也赶上了全国报界的新潮。尽管《晨风》周刊不是纯新闻周刊,刊发的稿子不是老套路的消息、通讯等文章,但更注重抓热点,注重文章的可读性,特别是看重在报摊上能不能卖得好,这都是当时很新潮、很前卫,至今也没有落伍的新闻价值观(我和同事陈军也亲身体验过,骑着自行车到火车站附近,每人不到两个小时就卖了一百份《晨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新闻的取舍和判断。我至今记得许珂老师的那篇《山墙根的太阳》,讽刺的是皖北农村里一些农民冬闲不干活整天晒太阳的懒惰现象,实际上是一篇小杂文。许老师自己也是皖北人,拿自己的乡党开炮,精致、辛辣,看着过瘾!还有胡育泉老师为《晨风》大头条绘制的精美插画。当时最火的摇滚歌手崔健在安徽省体育馆演出,全场上万粉丝手里挥舞着《晨风》,最打眼的是几乎半个版的胡老手绘的崔健素描像,像希腊神话里的欧里庇得斯。《晨风》周刊传神的还有傅维勤老师手书的刊名,飘逸潇洒!字如其人,傅老一直就是个潇洒的安徽青年报社摄影记者,长发飘飘,穿着黄马甲挎着摄影包,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行头!随着《晨风》在安徽一纸风行,我们也走出了深深浅浅的新闻第一步。我至今记得的是第一次被派外出,去的是比省城合肥还要繁华的芜湖,采访傻子瓜子老板年广久,报道后来发了一大版,影响也很大。

到报社的第二年,部门调整,我被安排到了新闻部,负责时政要闻的采编,主要的老师变成了当时的新闻部主任郭宝。他是军旅出身,有写诗的底子,性格豪爽,文字大气,洋洋洒洒,有浓重的思辨色彩,又是当时省里新闻界不多的拿过中国新闻奖的高手,对我来说是高山仰止,牛人啊!两年下来在他指点下写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还借着时不时给他孩子补习(我此前在合肥一中当老师)的机会,听他耳提面命聊各种新闻采写故事,包括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的经历,我的业务水平长进很大。他赠我的新华社内部编辑的《新闻业务选编》,是极好的新闻学习资料,我至今珍藏。

就在我各方面进步较大,在越来越多的夸赞声中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一瓢凉水让我突然清醒了不少,更是意识到业务无止境,自己这点手艺还是毛毛雨。给我“泼水”的是性格敦厚、业务扎实的报社前辈黄礼华老师。几年前我们有幸在合肥重逢,我提起这事再一次当面表达感激之情,也让黄老很是开心。1993年春节前,报社把仅有的一个全省两会文字报道的名额给了我,大雪纷飞中,也跑了两三天,写了一个实际上无主题的信息集纳稿,将近两千字,结果被当时负责总编室的黄礼华老师直接给毙了。还记得他的一句话“两会采访机会难得,要珍惜”,忠言逆耳,刺得我直觉害臊。随后两天,我一方面反思前几天的“无感”,一方面按照黄老说的“要有新闻点、要挖掘深度、大胆发声”的提示,用心琢磨两会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内涵,写出了一篇至今让我值得回忆的《人大不是橡皮图章》的深度通讯,还拿到了当年的全国人大好新闻奖,感激啊!黄老的一记重锤,给了我敲出一记响鼓的力量!也感觉自己的新闻功力由此明显涨了一大截。


当然最值得感恩的不仅是在报社内部的各种有形无形的提携熏陶,还有直接送出去深造的经历,就像一个并不太富裕的家庭,即便省吃俭用,也要把攒下的钱用在孩子们学习的“刀刃”上。1993年夏天,当时的韩阳社长(领导班子还有周根苗、陈应权副总编)决定送我和黄旭(摄影记者)两人到中国新闻学院进修,这对正处业务上升期的我们来说,真是天降甘霖啊!因为中国新闻学院隶属新华社,给这个进修班上课的,是当时新华社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人,写评论的闵凡路、写调查报道的冯东书、写经济报道的吴锦才等都是国内新闻界的顶尖高手。我们的班主任郑保卫,也是新闻基本理论研究的高手,在中国新闻学院建制撤销后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可以说这次进修,为我的新闻生涯打了一个厚厚的底子,眼界由此开阔了,视野由此拓宽了,进步的标杆也更由此明晰了,时不我待,前面一座座高山在等着攀登,给了我巨大的前行动力。这个力量至今也没有枯竭。思来想去,饮水思源,就是我的第一所新闻大学里的这些领导和老师们给的,感恩不尽啊!

或许是老天有眼,给我感恩的机会。虽然后来各种闯荡,定居到了北京,但2019年韩阳社长突然去世的那一天,我就在合肥出差,此前不久我们还见了一面。在他退休后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工作室里,和他畅谈甚欢!我在悲痛之余也感到莫大的欣慰,总算能和当年的一帮老同事一起,送他最后一程,否则将会留下巨大的遗憾。

要表达的情愫实在太多,我不禁想起了“不忘初心”这个词,也正符合我在《安徽青年报》创刊70周年之际要表达的心意和祝福,由衷感恩您,我的第一所新闻大学;由衷祝福您,基业长青。


□黄勇

(作者现任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曾担任安徽青年报社《晨风》周刊编辑、记者,新闻部编辑、记者,编委兼新闻部主任。2007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中国新闻奖。)

来源 | 安徽青年报

编辑 | 李志慧

校审 | 刘 鸣

终审 | 杜 军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安青传媒 incentive-icons
安青传媒
安徽青年报新媒体中心
66942文章数 58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