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的现场,气氛骤然紧张。一场围绕人权议题的交锋迅速升级,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3
中国代表孙磊大使果断出击,公开点名英国、澳大利亚等八个国家以及欧盟组织,直击其在人权领域的严重缺陷。此举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人权讨论中“专挑他人毛病”的单向叙事模式。
4
![]()
5
出人意料的是,在被点名的诸国中,日本反应最为激烈。其代表团当场表现出强烈不满,并急于进行辩解,情绪波动之大,仿佛触及了深藏已久的敏感神经。这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国际政治角力?
6
逐国揭短,戳穿“人权教师爷”的伪装
7
中方此次列举并非空泛批评,而是基于确凿事实,逐一点明各国存在的系统性人权问题。
8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作为美国的战略盟友,长期以“人权卫士”自居,频繁对他国施加道德审判,但自身却积弊重重。
9
![]()
10
英国社会种族歧视现象日益突出,伦敦地铁系统内针对亚裔群体的暴力事件频发,每年记录在案的袭击达数十起;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大英博物馆至今仍藏有超过十万件来自殖民时期的掠夺文物,拒不归还来源国,赤裸裸地暴露其对历史罪责的逃避态度。
11
澳大利亚在海外军事行动中的暴行同样触目惊心。调查证实,澳军曾在阿富汗非法杀害三十九名无辜平民,而受害者家属至今未获得正式道歉或合理赔偿;同时,其国内难民拘留中心屡次曝出虐待丑闻,移民基本权利被严重践踏。
12
![]()
13
加拿大的人权污点根植于历史深处。二〇二一年,在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发现数百具儿童遗骸,揭开了一段血腥的殖民同化史。这段创伤至今仍在持续影响原住民族群的社会地位与心理认同。
14
日本的情况尤为复杂。中方不仅指出其当前存在的结构性歧视问题,更深入揭示了尚未清算的历史责任。
15
![]()
16
在慰安妇问题上,日本政府始终采取模糊推诿的态度,教科书内容刻意淡化甚至否认侵略战争中的性暴力罪行;对于冲绳居民,长期存在制度性忽视与文化边缘化,地方发展诉求长期被中央政权压制;女性在职场晋升中面临显著障碍,性别平等进程停滞不前。
17
正因如此,日本代表难以保持克制。而中方进一步强调日本军国主义曾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其无法再以“过去式”为借口回避现实问责。
18
即便是自诩为“人权典范”的欧盟,连同捷克、爱尔兰、荷兰等成员国,也未能幸免于批评。
19
面对地中海难民危机,欧盟多国边境管控失序,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内部安置机制效率低下,政策执行充满矛盾。与此同时,捷克、爱尔兰和荷兰均存在对罗姆人等少数族群的系统性排斥,居住隔离、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0
![]()
21
策略解读:中方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22
中国此次在联合国平台上的主动发声,标志着外交策略的重大调整,与以往应对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23
过去,面对西方无端指责,中方多采取澄清事实、防御性回应的方式;而这一次,直接采用西方惯用的实证逻辑,将对方的人权劣迹逐一陈列,使其陷入无法抵赖的境地。
24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不仅是对恶意抹黑的有效反击,更是对中国外交主动性的一次有力宣示。
25
它不仅展现了坚定立场,更如一把锋利的刀刃,刺破了西方长期垄断人权话语体系的坚盾。
26
![]()
27
值得注意的是,一贯在人权议题上牵头围攻中国的美国,此次并未出现在被点名之列,也未主导相关议程。
28
这一缺席并非偶然。一方面,俄乌冲突延宕未决,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牵制了美国大量外交资源;另一方面,尽管美国未亲自下场,但其所支持的英、澳等国的行为轨迹,明显带有美方战略意图的影子。
29
价值升华:人权外交背后的国际秩序新变化
30
中国此次在联合国的强硬表态,绝非一次临时性的外交反制,而是中国人权外交理念演进的重要里程碑。
31
从曾经的被动解释,转向如今主动设定议题、定义标准,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增强的话语自信,也体现了对“多元人权观”的坚定维护。
32
人权不应成为某一文明或意识形态的专属标签,也不能用单一尺度衡量全球多样性。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身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探索符合国情的人权实现路径。
33
![]()
34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行动并非孤例。
35
近年来,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主导的人权霸权愈发反感。中国此次精准揭露西方人权短板,恰好呼应了这些国家的共同关切,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打破话语桎梏的新思路。
36
这意味着,国际人权领域的权力结构正从西方独揽,逐步迈向多边共治。这场联大会议上的唇枪舌剑,正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一个缩影。
37
总结
38
中国在联合国“以一敌八”的发言,目的不在否定人权本身的价值,而在反对将人权工具化、政治化,抵制双重标准的滥用。
39
这一举动让更多国家看清了某些西方国家充当“人权裁判官”的虚伪本质,也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人权对话的公正性与包容性。
40
![]()
41
随着中国与全球南方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集体觉醒与持续发声,西方长期把持的人权话语权必将进一步削弱。一个更加平衡、开放、尊重差异的全球人权对话新格局,正在悄然成型。
42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
43
人民网
![]()
44
中国青年网
![]()
4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