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再晚一步,人可能就没了!”
回忆起半个月前的抢救,
六安市人民医院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医生
仍心有余悸。
8月,
48岁的王先生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
他同时患有自身免疫性脑炎、
癫痫持续发作、溶血尿毒综合征,
多个器官濒临衰竭,
最终在急诊内科(含EICU)医护团队
全力救治下,成功康复出院。
![]()
突发危情:
购药路上连摔数次
送医时已意识不清
2个月前,王先生在家中
出现发热、畏寒症状,
体温升到38℃以上,
还伴有胸闷。
想着去药店买点退烧药,
可刚走出小区没多远,
他就浑身无力,
接连摔了好几跤,
最后直接倒在路边,
意识渐渐模糊。
路人发现后赶紧报警,
王先生先被送到当地医院急救。
可病情发展太快,血压持续下降,
呼吸也越来越微弱,
当地医院建议立即转往上级医院。
当晚,
王先生被紧急送到
六安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一到院就被推进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患者来的时候情况很差:高烧一直退不下去,癫痫一次接一次发作,根本停不下来;呼吸已经快撑不住了,必须靠呼吸机维持;血压低到危险值,只能靠升压药吊着;检查还发现,他的肾脏功能受损,红细胞大量被破坏,这是典型的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多个器官都在亮‘红灯’。” 急诊内科医生介绍说,当时团队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场和死神拼搏的“硬仗”。
精准施救:
血浆置换+ 呼吸训练
多学科团队联手破局
面对复杂凶险的病情,
EICU 团队没敢耽误,
连夜启动应急方案。
第一步就是找 “病根”——
通过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
加急做自免脑抗体检测,
很快确诊为 “自身免疫性脑炎”。
针对最危急的溶血尿毒综合征,
团队紧急联系血库,
连续为王先生做了多次血浆置换,
稳住了病情。
呼吸问题是另一个难关,
王先生刚入院时完全离不开呼吸机,
气管切开后,
喉咙里的痰液又浓又多,
稍微一动就喘得厉害。
呼吸治疗师孟婷婷成了他的 “专属护肺员”:每天趴在病床边观察他的呼吸节奏,教他用 “主动咳嗽” 的方法排痰,用振动排痰仪帮他松动痰液;为了锻炼呼吸功能,孟婷婷每天都会握着他的手,鼓励他用激励式肺活量计做训练,“再来一次,你今天比昨天多吹了 50 毫升,真棒!”
就这样,
医护团队每天根据王先生的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
丙球冲击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
动态监测肝肾功能调整用药,
营养师定制高蛋白营养餐。
经过10天的精心照料,
王先生终于能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
转到普通病房。
仅4天后,
他的气管切口就顺利愈合,
能正常说话。
康复出院:
锦旗致谢
生死救援见证医者担当
“不光治病厉害,医生护士的心也特别暖。” 王先生的妻子说起这段经历,眼眶泛红。刚进EICU那几天,家属见不到病人,只能在门外等消息,心里又急又怕。医护团队看出了他们的焦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跟他们沟通:“今天患者癫痫没发作了”“血压比昨天稳了”“刚才给他喂饭,他还能自己嚼几下”—— 这些细碎的好消息,成了家属的 “定心丸”。
![]()
治疗期间,王先生因为身体不适导致情绪低落,护士一边帮他擦身,一边轻声安慰:“王大哥,你恢复得挺好,再坚持几天就能见到家人了。” 简单的一句话,让王先生重新燃起了信心。
8月25日,
是王先生康复出院的日子。
他特意让家人定制一面写着
“妙手病除,医术精湛” 的锦旗,
送到急诊内科医护人员手中。
“要是没有你们,
我这条命就没了,
太感谢你们了!”
王先生握着医生的手,
激动地说。
据了解,像王先生这样同时患有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多器官损伤的病例十分罕见。此次成功救治,不仅体现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含EICU)高超的诊疗水平,更展现医护人员 “以患者为中心” 的责任担当。
来源:六安新周报融媒体记者 皮正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