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疆即将迎来命运的转折。就在陶峙岳、包尔汉宣布起义的同时,西柏坡的毛主席已经点将——让王震率兵十万,翻越祁连,进驻边陲。
问题来了:这可不是打仗,而是更难的事——十万大军在荒凉戈壁上吃什么?住哪儿?
王震想了想,拍板一句话:“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
于是,南泥湾的锄头再次举起,屯垦戍边的历史大幕拉开。
从此,新疆人民的记忆里,有了那个“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王震。
![]()
王震(图左二)率部到达新疆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春列车
上世纪六十年代,火车站的汽笛声常常响彻大江南北。
站台上挤满了背着行囊的青年人,他们有的从北京出发,有的从上海、天津等地登车,登上了驶往西北的列车。
目的地,是他们从未踏足过的新疆。
窗外的风景从江南的碧水青山,渐渐变成黄土高原,再到无边戈壁。
火车一路向西,带走的是青春的热血与梦想。
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新疆。
抵达之后,他们看到的是风沙扑面的荒凉。宿舍是临时搭起的土坯房,饮水要从几公里外挑来,饭菜简单到常常只有粗粮和咸菜。
可这些青年没有退缩,他们挽起袖子,扛起铁锹,在戈壁滩上修渠引水,开荒种田。
种子常常被风沙埋没,苗子一夜之间消失,但第二天,锄头依旧举起,新的希望再次埋下。
正是这些知识青年,和兵团战士一道,让戈壁滩逐渐有了绿洲,有了城市。
他们把青春写进新疆的土地,也让新疆从此铭记了他们的名字。
可要理解他们的选择,就必须回到更早的那一年。
因为这趟青春列车的终点,其实是1949年秋天,王震带兵入疆的起点。
![]()
1949年王震率兵入疆
1949年的秋天,新疆刚刚实现和平解放。陶峙岳、包尔汉宣布起义,使新疆避免了一场血战。
但留下的,却是秩序的混乱与经济的凋敝。
土匪势力依旧,百姓生活艰难,人均口粮不足二百公斤,很多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
就在此时,王震率领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十万余人翻越祁连山,浩浩荡荡进入新疆。
他们肩上扛着枪,心里却很清楚:这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关乎新疆未来的建设之战。
![]()
事实上,王震早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上就递出开发建设祖国边疆的报告,并主动请缨出征新疆。
毛主席听后高兴的说:“我料到你会这样讲,这才像你王震。”
这是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也是王震这个名字与新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转折。
进疆后的第一难题,就是吃饭。
十万大军,靠地方百姓供给不可能,靠中央持续输送也不现实。
王震深知,如果不能解决粮食问题,部队迟早会成为负担。于是他下令:全军参加生产劳动。
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自力更生的宣言。
从那一刻起,战士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是士兵,还是农垦者;
他们既要守边疆,也要种粮食。新疆的屯垦戍边,自此揭开序幕。
屯垦戍边的艰辛开端
戈壁滩开荒,并不是轻松的事。风沙呼啸,土壤板结,缺水少雨。
战士们常常白天巡逻,晚上卷起裤腿下地干活。
手磨出了血泡,肩膀挑水挑得破皮,依旧不肯放下铁锹。
王震常常走到田间,与战士们一起翻土、扶犁。
当第一茬粮食收获时,战士们抱着沉甸甸的谷穗,眼眶湿润。
那不仅仅是饭桌上的粮,更是他们在新疆扎下根的凭证。
屯垦的意义,从此不再只是生存,而是边疆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
王震很清楚,屯垦不能只靠一时热情。历史上,屯垦往往昙花一现,一代人走了,荒地又恢复成戈壁。
新疆必须有一支稳定、长久的队伍,能世代传承,把这里当家,而不是当营地。
![]()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这支队伍既是军人,又是农垦者,既保卫边疆安全,又建设田地工厂。
他们白天训练巡逻,晚上开荒修渠。兵团逐渐成为新疆最独特的存在,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经济和社会的支柱。
王震为第一代老军垦人定下“三不精神”:不怕艰苦、不要求调动、不主动离开新疆。
![]()
这看似简单,却为兵团人树立了价值目标。
正是这种精神,让兵团人真正扎下了根。
温饱问题解决后,王震意识到,仅有粮食是不够的。新疆要想真正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工业和教育。
五十年代初,一批工厂在戈壁滩兴建:八一钢铁厂的高炉点火,七一纺织厂的机声轰鸣,乌拉泊水电站点亮了荒原的夜空。
这些工厂不算宏伟,却是新疆工业化的起点。
与此同时,新疆学院、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军区工业学校相继建立。
新疆的孩子第一次能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本地干部和技术人员逐渐成长,新疆的发展不再完全依赖内地支援。
工业的轰鸣声与课堂的读书声,从此在新疆交织,奏出了一曲新的乐章。
六十年代的知识青年,是兵团最动人的篇章。数以十万计的青年从内地奔赴新疆,把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紧紧绑在一起。
这些知识青年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文化和知识。
他们在兵团图书馆里整理书籍,在学校里当教师,在农田里搞试验。兵团逐渐拥有了一支既能劳动,又懂技术的队伍。
青春是短暂的,但青春投入大地,就会留下长久的印记。他们的汗水汇入了兵团精神:艰苦奋斗、屯垦戍边、无私奉献。
结语
对王震而言,新疆不是一个任务,而是第二个故乡。他三下准噶尔、四进塔里木,几乎踏遍新疆主要垦区。
他亲眼看着石河子从荒滩变成城市。
新疆人记得他,因为他带兵开荒,不向百姓伸手要粮;专家记得他,因为他用真心邀请他们西迁;青年记得他,因为他为他们提供了报效祖国的舞台。
他曾在评价自己的一生时说:“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
![]()
这句话谦虚、朴素,却也表示了他对农垦事业的热情与偏爱。
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许多新疆人仍念念不忘王震。
他们怀念的,不只是那位进疆的将军,更是他留下的精神与情感:在最艰苦的地方扎下根,在最荒凉的土地开辟未来。
参考信源:
“王胡子”:永远和各族人民守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疆 湖南日报 2020-04-13
王震:共和国首任农垦部长,出访日本违背总理禁令,临终嘱托骨灰撒在北大荒 党史博采 2024-01-17
第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王震 人民英雄网 2019-02-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