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晚上好啊姐妹们,正文开始前先叨叨一句,我这会儿在南开大学呢!
今天在校园里和计算机学院的王刚教授畅谈的时候,我又问了一个揪心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不被AI淘汰?
王教授的观点是:取代你的不是AI,而是比你更懂用AI的人。
已经被王教授的话戳中心口了,今天又是。但确实说的很有道理,我想见证过这些年AI技术迭代的我们,应该都能理解王教授这番话——
不是全部人都会被淘汰,而是更懂AI的人率先淘汰完全不懂AI的人啊。
今晚我们会在直播间继续深入讨论这个话题,而且还会跟大家透露明年的国家白名单竞赛(人工智能方向)要如何准备,我本身也是打算带两孩子去参赛的,还有一个有最高2万奖学金的全球小程序创新挑战赛,感兴趣的姐妹,我们一起去“闯一闯”呀!
我和我家孩子也在学的小象AI课也组织了返团,这是我非常认可的合适孩子和大人学的AI课,无论是教学还是师资都是顶配,感兴趣的姐妹可以看看课程介绍,来直播间听听看是不是契合你心中的期待!
下面来开始今天文章的正文~其实之前发过这篇,但国庆期间这个报告直接引爆了教育圈,世界级大佬都跳出来去回答一个问题:
如果想要确保确保孩子30年后不被AI取代,他最应该学什么?
![]()
所以我想着再发一遍帮助你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下载报告原文来看看,了解AI是如何一步一步“淘汰”特定人群的(细思极恐)……
文章起源是一个朋友给我发来的哈佛大学刚出炉的研究报告,8月底发表的,题目说的很直白,就是在研究AI如何抢走人类饭碗的,以哪种方式,面向哪类人群入手。
![]()
![]()
(需要报告完整版可以耐心看到文末下载)
我本来还想着随便扫两眼,但没想到,看完后真是让人心惊胆战,迫不及待想跟你们分享。
因为这份来自哈佛的报告,结论特别扎心:
随着AI的迅猛发展,生成式AI不是在杀掉某些具体的岗位,而是在杀掉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
过去三十年,关于技术变革的讨论,学者们大多集中在“技能偏向”上:自动化会取代低技能劳动,同时提升高技能劳动的价值。
可这份哈佛的最新研究却敲响了另一种警钟——生成式AI带来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偏向”,而是“资历偏向”。
它替代的,恰恰是新人最常承担的初级岗位,而不是那些已经站稳脚跟的中高级岗位。
换句话说:AI没有直接砸掉蓝领工人的饭碗,却正在悄悄切断白领年轻人的起跑线。
![]()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真心建议每一位家长都要保存下来,最好转发到家里的群里,让更多关心孩子就业方向的人看看。
因为这不仅关乎就业市场,更会深刻影响我们未来二十年的养育观念和教育选择。
![]()
研究到底发现了什么?
这份报告用了10年时间、覆盖6200万劳动者和28万家企业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很明确:
2023年以后,那些引入AI的公司,新人招聘明显减少,半年多时间里比没有用AI的公司少了近8%。
![]()
这不是裁员,而是根本就不招新人了啊!
受影响最明显的行业,是零售、批发、客服、文案这些重复性很强的领域,新人招聘直接砍掉了四成。
![]()
图5:生成性人工智能在各行业招聘中的预计影响
![]()
上图研究结果显示
更残酷的,还是学历差异在AI下的冲击。
顶尖名校的孩子还能留下来,最底层的岗位因为便宜也有需求,偏偏是一般院校的孩子最容易被替代。
![]()
研究者将员工毕业的大学分成5个等级(1-5),从精英学校到普通学校,初级员工被AI公司采纳时的就业情况呈现一条清晰明显的“U型曲线”:
曲线左端一流学校:招聘人数虽有减少,但幅度较小
曲线右端最普通的学校:受到的影响也非常小,统计上与零没有显著区别
曲线中间二、三等级的学校:既不是最好的学校也不是最差的学校的毕业生,遭受的打击是最严重的
所以未来的逻辑很可能不是“读书越多越有优势”,而是,要么顶尖,要么极低成本,中间层最危险。
![]()
AI不是杀掉工作,而是杀掉“起点”
回想我们这一代人的职场逻辑,一般都是先进去一个单位,然后从小事做起,再熬资历、最后升职加薪。
可现在,这些小事(调数据、写初稿、审合同)AI干得又快又准。
于是公司不愿意花力气去培养新人,因为成本太高、替代性太强。
结果就是,新人不仅没了所谓的“铁饭碗”,连踏上职场的第一步机会都可能被挡在门外。
![]()
昨天我和Joshua的老师聊起近况,他随口提到自己的弟弟——浙大本硕自动化专业毕业,本该是人人眼里的“香饽饽”。
可今年秋招,他却明显感觉到压力徒增,大厂还是在招人,但岗位比往年少了不少,竞争格外激烈。
那些曾经人人抢着要的“铁饭碗”,如今招聘方也开始精打细算,考虑的都是“性价比”。
![]()
赢家和输家会怎么分化?
未来的就业格局,哈佛的研究已经给出苗头:
赢家一:顶尖人才。名校出身、掌握稀缺技能的人,企业依然愿意高价抢,因为这些岗位AI替代不了。
赢家二:低成本劳动力。一些临时工、体力活反而还有需求,因为雇人比上AI更便宜。
最大输家:中间层的年轻人。既没有稀缺性,又不够便宜,正好成了AI替代的“性价比最高目标”。
听起来残酷,但现实正在朝这个方向走。
想想如今的中年离职潮,还有一毕业就失业的年轻人,其实这些变化已经在无形中发生了。
这几年我也在陆续开放一些招聘岗位,但明显感觉到, 越来越难遇到“有灵性”的职场人 。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哪怕工作了 两三年的新人 ,如果综合能力没有明显突破,很快就 会陷入“被AI替代”的困局 ; 而 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 ,因为基础薪资本身就高,如果能力上限始终停滞不前,变通性又不足, 同样会被“AI替代掉” 。 毕竟,AI早已能替代不少底层甚至中层职员的基础技能,而且整体成本还低得多。
就拿我朋友的公司来说,他们用“扣子”来批量训练人工智能客服,同时公司里三分之二的客服岗位直接被裁掉,因为不需要那么多只会机械操作、只知道流程执行的普通客服了。
![]()
最后留下的,只是能处理复杂矛盾、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高级客服,这是AI替代不了的部分。
![]()
对家长的启发是什么?
说真的,看完这份报告,我心里是真有危机感的。
很多父母还在坚信老一套逻辑:“成绩好→上好大学→找份体面的工作→稳稳升职。” 可问题是,AI已经把这条路径的第一步掏空了,未来可能连起跑的机会都没有。
我去年就跟团队的小伙伴聊过这个观点。
当AI迅猛发展后,它会把人的水平直接切成两极:专业扎实的人如鱼得水,基础薄弱的人越来越掉队。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技能和水平,AI随时都能替代,那你就危险了,因为你的职场优势根本比不过AI。这也就意味着,你会不会被“炒”,其实只是在老板的一念之间。
![]()
所以,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身边的小伙伴,我一直强调:在AI的冲击下,人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思维的底层去优化和调整。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孩子在学校里考卷上多一分少一分,而是我们是不是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思维模式,逼着孩子走一条已经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艰难的“求职路”。
![]()
新时代的育儿逻辑:不是分数而是“不可替代性”
读完这份研究,我最想提醒家长的一点是:
未来孩子要走得稳,已经不是证书或者成绩这些“人人可能都有”的东西了,真正决定他们能否站稳脚跟的,是他们身上是否具备“不可替代性”。
换句话说,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只能证明孩子有学习的基础能力,但能不能在AI的时代不被淘汰,更取决于孩子有没有AI替代不了的综合能力。
比如下面这几种能力,在AI时代就会显得格外关键:
1、创造力和整合力
重复性的工作,AI确实比人做得更快更好,这点没有什么好抗拒的。
关键在于,孩子能不能做到跨学科去整合,敢不敢提出新问题,能不能生成新的点子。
只有这样,才能把AI的优势和人的创造力结合起来,开拓出属于人类自己的新天地。
2、自学力
AI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孩子具备自己追上新工具、新方法的能力——也就是快速的自学力和持续的学习热情。
归根到底,对每个人来说,最值得长期投入的,是自己的精神财富,是那些谁都拿不走的软实力和知识储备。这一点,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是同样适用的。
3、表达与合作
虽然AI主要替代的是新人,但新人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最容易被替代的,一定是那些只会机械执行、做模式化“重复性工作”的人;
而那些在团队里懂得合作、善于表达沟通、具备一定项目管理能力的人,就更不容易被AI取代。
4、提高运用AI工具的熟练度
未来,人和AI的“共舞”已经是必然趋势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对AI的使用还停留在非常浅层的阶段。比如:
❎有事没事问两句AI,结果被“AI幻觉”骗过好几次都没察觉;
❎有些人把AI当成“作弊”的工具。比如,孩子本该自己动手写作文、修改作文,却直接用AI生成一篇,照搬上交课堂;再比如,大学里现在频频出现的AI作弊通告,其实都已经触碰了学术不端的红线。
❎把AI当成万能答案机,却没有真正思考过答案背后的逻辑。
这些做法,说得直白点,会让人变成“AI的附庸”,而不是一个会驾驭AI的人。
真正的方向应该是:把AI当成效率加速器和思维放大器。
就像当年的Excel、PPT这些,谁更懂得科学运用,谁在职场就更受欢迎,AI也会走同样的路径。
我昨天和大家分享过2025–2028年国家竞赛白名单(点)的时候,看到一个很明确的趋势:国家层面已经在鼓励孩子们去探索人工智能。这个信号太重要了!
我大胆预测,未来孩子们至少要在三个方向里,学会和AI打交道:
用AI来创作
要学会通过AI连接更广的人文艺术创作,比如绘画、音乐、影像。谁能借助AI做出更有温度、有创造力的作品,谁就能在文化产业里脱颖而出。

在AI的帮助下,小学生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
用AI来开发
AI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和教育、编程、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比如AI辅助写小程序、模拟实验、生成学习内容。这一块,未来既是孩子的学习工具,也是就业的重要方向。
![]()
在AI的帮助下,小学生都可以开发小程序
挖掘AI的底层能力
表面用法人人都会,真正能掌握AI底层逻辑的人,才是“不可替代”的那一批。这里就涉及到C++等计算机语言、算法和系统能力,所以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方向的人才,仍然是未来的“刚需”。
未来社会会特别需要这样既懂AI应用,又能深挖原理的人才。
![]()
学C++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大家更主动去拥抱计算机科学
最后就是再三强调的一点:
支持孩子的热爱,保持孩子的个性,孩子的那些与众不同之处,往往才是孩子未来的不可被替代的最强“外挂”!
这是我们能为孩子,在AI时代留下一条真正安全的路!
需要完整报告的姐妹,可以在文末点赞和在看,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后台回复【哈佛报告】即可免费领取。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明天见,yours,萌芽~
![]()
喜欢请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
关注我,一起抱团取暖
积极育儿、顺势养育
你点的每个在看和转发,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