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6 月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2026武汉汽车产业链创新技术博览会吸引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 余家企业参展,通过 “技术展示 + 供需对接 + 智库赋能” 的多维模式,成为链接 “研发 - 制造 - 应用” 的产业协同枢纽,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超 80 亿元。这场聚焦汽车制造核心环节的盛会,正以激光技术与切削工艺的双重突破,重构精密制造的边界。
![]()
一、激光焊接:无预处理焊接技术破解轻量化瓶颈
在汽车制造展区,“涂层免去除” 激光焊接技术成为破解热成形钢加工难题的关键。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联合武汉企业展出的直接激光 - 填丝拼焊系统,通过定制焊丝成分与焊接参数优化,成功抑制铝硅涂层熔化产生的delta 铁素体,实现 1.0-3.0mm 不同厚度热成形钢的直接焊接。现场测试数据显示,焊接接头抗拉强度达 1350MPa 以上,延伸率超 5%,100%断裂于母材,完全匹配东风岚图、猛士等车型的安全结构件需求。“传统工艺需额外增加激光去涂层工序,新方案可降低制造成本 18%,焊接效率提升至 4.2 米 /分钟。” 技术负责人的介绍引来主机厂代表围观点评。
新能源电池制造的激光应用更显精准。武汉双成激光的电池托盘机器人焊接工作站采用双工位设计,搭配焊缝识别与自动填丝系统,实现 “目字梁”“C 型梁” 等异形结构的无人化焊接,焊接速度达 5-8 米 / 分钟,焊缝强度超越母材且无需后续处理。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激光清洗技术,手持式设备以非接触方式清除电池壳体氧化层,使焊接良率提升至 99.9%,已应用于东风鸿泰固态动力电池中试基地。
![]()
三维激光切割技术则攻克了热成型件加工精度难题。双成激光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工作站以 ±0.05mm 的重复定位精度,实现保险杠、车门板等曲面件的高速切割,效率达传统工艺的3 倍,非接触式加工避免了机械变形带来的精度损失,直接满足路特斯 “繁花” 等高端车型的零部件一致性要求。
二、机床刀具:超硬材料加工实现效率与成本平衡
面对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带来的陶瓷复合材料、碳纤维等超硬材料加工挑战,数控机床与刀具技术的创新成果在展区集中爆发。某企业推出的硬材料专用 CNC 设备搭载高刚性主轴与动态冷却系统,将切削振动幅度降低 35%,配合基于材料力学特性优化的刀具路径算法,使碳纤维壳体加工周期缩短至传统工艺的 65%。现场演示中,该设备加工的电池包碳纤维壳体,不仅表面粗糙度控制在 Ra0.8μm以内,刀具单次使用寿命更提升 60%,刀具损耗成本降至原标准的40%。
智能化监测技术让刀具运维更精准。某品牌的刀具状态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刀柄的振动传感器采集数据,结合 AI 算法预判刀具磨损程度,提前 7 天发出更换预警。东风乘用车应用该系统后,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 30%,单件加工成本降低 12%,其生产负责人在同期论坛中表示:“智能刀具管理让我们实现从‘事后换刀’到‘预判维护’的转变。”
![]()
三、“智库 - 产业” 融合:定向导航发展方向
同期举办的 “汽车智能制造国际论坛” 汇聚 50 位中外顶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围绕 “新质生产力与汽车产业升级” 发表主旨演讲,提出 “激光技术 + 数字孪生 + 绿色制造” 三维发展模型。东风汽车研发总院负责人分享了 “智能冲压车间建设经验”,其打造的数字孪生冲压线可实现设备利用率提升 20%,产品合格率达 99.8%。
![]()
展会发布的《2026 汽车精密制造技术白皮书》整合 600 余家参展企业成果,明确了激光无预处理焊接、超硬材料高效切削等十大攻关方向,并提出 “武汉智造标准体系” 建议,其中《智能机床数据交互规范》已被华中数控、武重集团等企业采纳,推动国产装备可靠性指标平均提升 20%。
产教融合平台为产业注入人才活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在展会设立人才对接专区,针对激光设备运维、智能刀具管理等岗位提供 1500 余个就业机会,最终达成 600 余人的就业意向,为产业链输送复合型技能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