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初恋退婚后埋头实验,55岁签专利授权书时,发现对方是她儿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在授权意向书上签下"林建华"三个字,刚劲有力。

张宇接过文件,低头看签名。

他盯着那三个字看了很久,突然,他的整张脸在一瞬间变得苍白。

"林建华...1950年生...材料科学..."他喃喃自语。

他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很大,盯着我:"您...您是不是认识李文娟?"

我的手顿住了:"你怎么知道?"

"我妈...她就叫李文娟。"他的声音在颤抖,"她说她当年抛弃了一个搞科研的...那个人后来成了科学家...她从不肯说名字,但她的剪报本里...全是您的新闻..."

办公室里静得可怕。

只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

我看着这个25岁的年轻人。

他的眼睛很像她。

"看来你妈妈收藏了很多。"我的声音很平静,"是,我就是那个被她抛弃的穷科研员。"

文件从他手中滑落,掉在地板上。

他弯腰去捡,动作有些慌乱。

再次抬头时,他的眼眶红了。

"天哪..."他喃喃道,"我没想到...我真的没想到会是您..."

"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个传说...没想到今天来咨询的林教授...竟然就是..."

这个签名,这三个字,连接起了21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段往事里,有贫穷,有抛弃,有坚持,也有今天的相遇。



01

2005年春天,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我的办公室。

桌上堆满了资料和实验数据。

墙上挂着几张荣誉证书。

我叫林建华,55岁,博士生导师。

这间不大的办公室,是我过去21年的见证。

电话响了。

"林教授,有位张宇先生想预约咨询,关于您的专利。"秘书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

我翻开记事本:"什么时候?"

"他希望明天下午能见您。"

"明天下午3点,我办公室。"我边说边记录。

挂了电话,我靠在椅背上。

CN20040856,那是我三年前研发的新型耐高温合金材料专利。

这些年经常有企业来咨询,我习惯了。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应用,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张宇...这名字让我觉得有些耳熟。

我摇摇头,大概是多虑了。

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去了。

窗外的槐树开花了。

我盯着那些白色的花朵,思绪飘远。

21年前,也是这样的春天。



那时的我,33岁,刚从研究生毕业。

一个月工资45块钱。

住在12平米的单身宿舍里。

那时我也有过爱情。

李文娟,市百货公司的会计。

同事介绍认识的。

她长得很漂亮,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

我们谈了一年恋爱,订了婚。

准备结婚了。

我攒了800块钱,准备办婚礼。

那时候,800块不算少了。

但我把大部分积蓄都投进了科研项目。

一种新型合金材料的研究。

很前沿,但周期长,投入大。

所里的经费有限,我只能自己贴钱做实验。

"建华,你天天泡在实验室,什么时候能出成果?"她开始抱怨。

"文娟,再等等,这个项目很重要。"我总是这样回答。

"你同学老张,现在都是科长了,月入上百。你看看你,还是穷光蛋一个。"

她的抱怨越来越多。

我知道她不开心。

但我放不下我的研究。

那是1984年的冬天。

一个决定改变一切的冬天。

02

那天晚上,我在实验室做实验。

一个关键的步骤,不能中断。

我忘了和她约好去看电影。

等我做完实验,已经是晚上10点了。

冲出实验室,跑到电影院门口。

她站在寒风中,脸冻得通红。

"文娟!对不起,我..."

"你心里只有你的破实验!"她打断我,声音在发抖。

不知道是冷的,还是气的。

"我在这里等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



"我不是故意的,那个实验..."

"够了!"她转身就走。

我追上去,拉住她的手。

她甩开我:"林建华,我们不合适。"

"文娟,你听我解释。"

"解释什么?解释你眼里只有实验?解释我连你的实验都比不上?"

她哭了,泪水在脸上结了冰。

"我妈说得对,跟着你只有受穷的份。"

"你只会做实验,什么都给不了我。"

"别人都在赚钱,都在过好日子,你还在做梦。"

我站在那里,突然觉得很冷。

不是天气的冷,是心里的冷。

"文娟,你是不是后悔了?"我问。

她愣了一下,然后点头:"我后悔了。"

"我想要的,是一个能给我安稳生活的男人。"

"不是一个整天做梦的科研狂。"

"我们...还是算了吧。"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走回宿舍。

雪花开始飘落。

落在头发上,融化了,又结成冰。

第二天,她家人来退婚。

把800块钱还给我,把订婚戒指也退回来。

她父亲说:"小林,不是我们看不起你。"

"实在是你这条路...太苦了。"

"文娟需要的是现实的生活,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的梦想。"

我接过钱和戒指,点点头。

没有解释,也没有挽留。

既然她选择了离开,解释又有什么用呢?

"你们走吧。"我说。

关上门,我坐在床上。

看着那枚戒指,看了很久。

那是我花了两个月工资买的。

现在又回到我手里了。

我的导师来找我。

"建华,想开点。"他拍拍我的肩膀。

"搞科研是寂寞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老师,我不会放弃的。"我抬起头。

"既然她选择了离开,那我就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

"我要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导师看着我,眼神里有欣慰,也有心疼。

"好,有这份志气就好。"

那天之后,村里开始有闲话。

"听说小林被退婚了?"

"可不是,女方嫌他穷。"

"搞什么科研,又不赚钱。"

"这辈子怕是娶不上媳妇了。"

这些话传到我耳朵里,我装作没听见。

父亲倒是很支持我。

"儿子,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

"钱是赚不完的,但能为社会做点事,这才是真本事。"

"你妈和我,不怕穷,就怕你放弃。"

我把那800块钱和退婚后的决心,全部投进了实验室。

03

1984到1990年,这六年是我最艰苦的日子。

全身心投入科研,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

同事们都说我是"科研疯子"。

周末别人休息,我还在实验室。

过年别人回家,我守着实验设备。

工资很低,只够糊口。

衣服破了补补继续穿。

鞋子坏了用针线缝缝。

吃饭就在食堂,最便宜的菜。

但我不觉得苦。

因为我看到了希望。

1987年春天,新型合金材料终于有了突破。

我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

虽然没有带来什么经济收益,但我知道,方向对了。

1988年秋天,老同事聚会。

有人提起李文娟。

"你知道吗?文娟嫁人了。"

"嫁给一个个体户,叫张建民。"

"在市场做服装生意,据说挺赚钱的。"

"还生了个儿子,白白胖胖的。"



我端着茶杯,手顿了一下。

"挺好的。"我说。

"她得到她想要的了。"

那天晚上,我把订婚戒指拿出来。

看了最后一眼。

然后走到江边,扔进了江里。

看着它沉下去,我心里反而轻松了。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1990年代初,

下海经商成了热潮。

很多科研人员也动摇了。

"建华,要不要考虑去企业?"有同事劝我。

"企业给的工资高,待遇好。"

"我们这么辛苦搞科研,一个月才几百块。"

"人家做生意的,一年赚几万、几十万。"

我摇头:"我不去。"

"科研才是我想做的事。"

"钱够用就行,我不需要太多。"

同事叹气:"你这人,太固执了。"

也许吧。

但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1992年,我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

新型耐高温合金材料研发成功。

获得奖金10万元。

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

同事们都劝我改善改善生活。

"建华,买套房子吧。"

"或者买点股票,投资一下。"

我摇头,把钱全部投入下一个项目。

"钱会贬值,但知识不会。"我说。

"我要用这笔钱,做更重要的研究。"

04

1990年代中后期,我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

不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

1995年,第二项专利获得更多认可。

多家企业来洽谈合作。

我开始有了专利转让费的收入。

虽然不多,但比工资高多了。

1998年,我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开始带研究生。

看着这些年轻人,我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你们要记住,搞科研是寂寞的。"我对学生们说。

"不要指望一夜成名,也不要指望快速致富。"

"但如果你们坚持下去,会发现这条路很值得。"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其中有个女生问我:"林老师,您为什么不结婚?"

我愣了一下。

"结婚?"我笑了笑,"一个人也挺好的。"

"可以把所有时间都给科研。"

女生还想问什么,被旁边的同学拉住了。

其实我知道她想问什么。



这些年,家里人也给我介绍过对象。

相亲十几次,都没成。

不是对方看不上我,就是我太专注工作。

"你这个人,除了实验室就是实验室。"

"约会都不按时,结婚有什么意思?"

这些话我听多了。

后来我就不再相亲了。

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也挺好。

2000年,我50岁。

头发开始花白。

眼镜度数越来越深。

但精神很好。

因为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不是在婚姻里,不是在金钱里。

而是在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里,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里。

2004年,我的专利开始大规模商业应用。

专利转让费源源不断地进账。

累计超过了2000万。

同事们都说我发财了。

"建华,你现在是千万富翁了!"

"该享享福了。"

我还是住在那间老房子里。

虽然研究所早就给我分配了新房子。

但我住习惯了,不想搬。

大部分钱,我投入了新的研究项目。

或者资助贫困学生。

"钱够用就行。"这是我常说的话。

"能推动科技进步,比赚钱更有意义。"

05

2005年春天,距离那场退婚,已经21年了。

我55岁,李文娟应该52岁了吧。

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这个念头偶尔会闪过,但很快就消失了。

我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这天上午,我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一边想着下午的咨询。

张宇...25岁...

如果是1980年出生的话...

我心里突然一跳。

1988年,李文娟生了个儿子。

距离我们退婚,四年。

如果那个孩子现在25岁...

"不会这么巧吧。"我自言自语。

"林老师,您说什么?"学生抬头问。

"没什么。"我摇摇头。

回到办公室,我让秘书调出对方的基本信息。

张宇,25岁,本科学历,某科技公司技术员。

父亲张建民,2002年去世。

母亲李文娟。

看到"李文娟"三个字,我整个人愣住了。

真的是她。

21年了,她儿子居然来找我咨询专利。

这算什么?缘分的捉弄?

还是命运的安排?

他知道我是谁吗?

她有没有告诉过他,当年的事情?

我坐在椅子上,心情很复杂。

有意外,有唏嘘,也有好奇。

21年没见,她现在是什么样子?

她的生活过得好吗?

她后悔过当年的选择吗?

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转了一圈,又被我压下去。

"都过去了。"我对自己说。

"就当是一次普通的技术咨询吧。"

"他是他,她是她。"

下午3点,准时的敲门声。

"请进。"

门开了。

一个年轻人走进来,穿着得体,气质不错。

他长得很像她。

特别是那双眼睛。

"林教授您好,我是张宇。"他伸出手,很有礼貌。

我站起来,和他握手。

他握手的瞬间,愣了一下,盯着我的脸看了几秒。

眼神里有一丝疑惑,但很快掩饰过去。

"坐吧。"我指了指沙发,"说说你的问题。"

06

张宇很认真,准备很充分。

他拿出一份专利文件,还有几页笔记。

"林教授,我们公司想应用您的CN20040856专利。"

"这是一项新型耐高温合金材料的专利,对吧?"

"对。"我点头。

"我们在工艺参数上遇到一些问题。"他翻开笔记。

"温度控制在1200度时,材料强度达不到预期。"

"但提高到1300度,又会出现脆化现象。"

"想请教您具体的应用方案。"

我拿过他的笔记看了看。

问题分析得很到位。

这个年轻人,用心了。

"你的分析是对的。"我说。

"但你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

"冷却速率。"

我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

"温度不是唯一变量,冷却速率同样重要。"

"1200度时,如果采用快速冷却,可以达到预期强度。"

"同时避免1300度下的脆化问题。"

他眼睛一亮:"我明白了!"

接下来一个小时,我详细给他讲解。

如何调整参数,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优化工艺。

他很认真地记录。

不时提问,问题都很到位。

"这个年轻人不错。"我心里想。

"有股子钻研的劲。"

咨询快结束时,他合上笔记本。

"林教授,您真是太厉害了。"

"我在学校学了四年,都没有您讲得透彻。"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低:"我妈说得对,知识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心里一动。

"你妈妈?"我问,"她也这么教育你?"

"是啊。"他点头,眼神有些黯淡。

"我妈就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

"她年轻时...错过了很多机会。"

"所以一直教育我要好好读书。"

"说只有知识,才是别人抢不走的财富。"



我沉默了一下。

她居然会说这样的话。

21年前,她嫌弃的,不就是我只有知识,没有金钱吗?

"你妈妈说得对。"我说。

"那你要好好干,不辜负她的期望。"

"一定!"他点头。

然后站起来:"林教授,今天真是太感谢您了。"

"您能不能在这份授权意向书上签个字?"

"我要拿回去给公司,证明我确实得到了您的技术指导。"

"没问题。"我拿起笔。

在授权意向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林建华"三个字,刚劲有力。

推给他:"拿去吧。"

07

他接过文件,低头看签名。

看了很久。

突然,他的手开始发抖。

整张脸在一瞬间变得苍白。

他盯着那三个字,嘴唇在颤抖。

"林建华...1950年生...我想起来了……"他喃喃自语。

然后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很大。

盯着我,满脸难以置信。

"您...您是不是认识李文娟?"他的声音在颤抖。

我的手顿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