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为您推送的第 4629 篇文章
引言
为纪念中国石油成立75周年、“八三”工程会战55周年,管道局以“弘扬‘八三’精神 激扬奋进力量”为主题,举办了企业文化故事讲述大赛。
为了让大赛中那些饱含赤诚与深情的石油管道故事走出赛场、走进更多人心中,我们特别遴选出一批优秀故事,通过管道局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平台陆续与大家见面。让我们一起感受“八三”精神的力量,在新征程中书写管道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期为您推送的优秀故事
是由二公司杜建锋讲述的
《大罐的“钢铁裁缝”》
![]()
我是一名干了25年大罐的铆工。在我们这行,铆工就是大罐的裁缝。别人缝布,我缝钢板;别人做衣裳,我给大罐做“金属外衣”。
![]()
1999年,我退伍转业进入管道局,成为了一名大罐工人。“不就是建个‘铁盒子’,能比部队的飞机、坦克大多少?”20岁的我,背起行李去了秦皇岛。可到了施工现场,我惊呆了,这罐基础比部队的训练场还大。
![]()
第一天上工地,看着师傅抡着大锤,我心想:这铆工能有啥,有把子力气就完了。可当师傅把一卷图纸拿给我看时,我才知道,铆工就像张飞绣花——粗中有细。想当好铆工,你就得会当裁缝,钢板就是布,焊枪就是针线。我们要根据图纸把钢板裁成不同的形状,拼成大罐的圆。
![]()
下料是首道工序,师傅极为严苛,要求我把所有的钢板长、宽、高、对角线的偏差都控制在0.5毫米以内。规范允许的偏差是1毫米,他偏要多抠0.5。这肯定是在刁难我,我冲着师傅喊:“师傅,差不多得了!”
“差不多?”师傅黑着脸说道,“你小子在下面错一毫米,到罐上安装组对的时候有可能差的就是无数个一毫米,你影响的是整个罐的几何尺寸!裁缝裁坏裤子丢的是人,我们干大罐丢的不是人,丢的是咱厂子的大罐魂!”
零瑕疵,这是大罐人的坚持!师傅的教导也让我记住了“大罐魂”这三个字。从那天起的二十多年,0.5毫米成了我职业生涯的“针距”。
![]()
说到舟山项目,孤岛一座,四面环海。刚上岛时,放眼望去,荒凉的连棵树都没有。身为大罐“裁缝”,最重要的“布料”就是钢板,可孤岛建罐,海运困难,物料紧张,用水都要靠船运到码头,再一桶桶挑进营地。咋办?一个字,省!
接下来的日子,晚上别人睡觉,我扒图纸,白天我带头捡纸壳子当钢板,按照图纸裁剪、拼接,形成最优解。不但省了物料,还减少了焊道数量,余料还可以用来做工卡具箱、爬梯等等。
我们人停机不停,日夜奋战。三伏天的大罐,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身上的工作服从未干过,汗水止不住的流。我带着机组,顶着上千度的切割火焰,硬是咬着牙把钢板一张张割、一块块焊。
![]()
首台罐最后一张壁板合拢时,徒弟举着手机录着像大喊:“破纪录了!”23天,我们打破了公司的施工记录!在那之后,我明白了,苦不怕,怕的是不动脑子。接下来我们研制出了抛丸机加热装置、浮顶多功能车这些“土发明”,更是一举拿下了5项国家级QC成果。动脑子省下的,不光是成本,还有兄弟们的汗水。
25年,98座罐,876万立方米,我从退伍兵干到省劳模;从孤岛干到海外;从200立方小罐到15万方大罐;从抡大锤到带机组,我把青春一寸寸“绣”进祖国能源的版图。
![]()
如今,我仍旧是那个听见号令就冲锋的老兵,还是那个把0.5毫米当针距的钢铁裁缝。我愿继续穿针引线,绣出新的大罐勋章!
![]()
喜欢本篇文章,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 “在看”吧!
文图 | 管道二公司提供
编辑 | 杨新月
审校 | 苑晟祥
监制 | 刘涛
新征程丨匠心打造站场建设标杆
今天,祝你生日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