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务院解雇未申报与中国公民恋爱关系雇员”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
面对这起将私人情感纳入政治审查范畴的事件,我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这是美方内部事务不予评论,但坚决反对意识形态划线和对华恶意抹黑。
![]()
这起看似普通的人事案例,似一面镜子,折射出美式自由的虚伪本质,更给那些盲目追捧美国自由神话的人敲响警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句被无数人引用的诗句,曾被视为自由的精神注脚。
然而,现实却是,美国一名国务院雇员只因与中国公民产生恋爱关系且未申报,便失去工作。
在这个标榜“自由国度”的地方,爱情竟成职业污点,私人情感沦为政治审查的对象。
这种将正常跨国交往异化为“安全风险”的做法,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偏见催生的过度敏感,与“自由”的核心要义背道而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对私人领域的政治干预并非个例,而是美国安全审查体系的常态操作。
曾在美国驻华使领馆工作的雇员透露,美方每隔几年就会开展全面背景调查,不仅要求填写个人及所有亲属信息,还强制索要邻居联系方式等非必要隐私,甚至明确告知这些信息可能提交给情报部门。
![]()
图片来源:AI
调查过程中,雇员需接受类似“审讯”的逼问,不配合或信息不符便面临解雇风险,所谓“自愿提供”不过是裹着糖衣的威胁。
当社交媒体账号被索要、日常交往被监控、私人生活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时,美式“隐私自由”“人格尊严”的口号显得格外讽刺。
美式自由的虚伪性,更体现在其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上。
美国长期在国际上标榜“言论自由灯塔”,但2022年《纽约时报》与锡耶纳学院的民调显示,66%的美国人不相信自己享有真正的言论自由,8%的人认为根本没有。
疫情期间,发出疫情预警的华裔医生朱海伦被下封口令,揭露航母疫情真相的舰长克罗泽遭解职,连“抗疫队长”福奇都多次“被消失”,这些打压真话的案例,彻底撕碎言论自由的假象。
而在国际舆论场,美国媒体将本国高校退出世界排名美化为“反抗B政”,却将他国类似举动污蔑为“闭关锁国”;将国会山骚乱斥为“B乱”,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国家就被称为“美丽风景线”。
那些盲目为美式自由唱赞歌的人,无非是“选择性失明”,他们沉醉于好莱坞电影塑造的自由幻象,却对美国社会的真实困境视而不见。
当少数族裔在警察暴力下失去生命安全的自由,当普通民众在医疗账单面前失去健康保障的自由,当低收入群体在两班倒的血汗工厂中失去劳动尊严的自由,所谓“全民自由”不过是精英阶层的专属特权。
![]()
美国的实践证明,任何自由都必须置于法律与公共利益的框架内,绝对自由本就是逻辑上的悖论,更是现实中的谎言。
从法理层面而言,“没有绝对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共识。
无论是中国的“自由与秩序相统一”理念,还是西方的“法律下的自由”原则,都承认自由的边界性。
但美国的问题不在于设置自由边界,而在于将意识形态偏见嵌入边界划分标准,对不同群体、不同国家实行差异化对待。
当与中国公民的恋爱成为“原罪”,驻华雇员的邻居信息成为“安全情报”,这种基于身份标签的歧视性审查,早已超出合理安全范畴,沦为政治操弄的工具。
我外交部反对“意识形态划线、对华恶意抹黑”的表态,既是对美方错误做法的警示,也是对认知迷雾的澄清。在全球化时代,跨国交往日益频繁,正常的人际往来不应被政治化、污名化。
![]()
美式自由神话的破灭,并非否定自由价值本身,而是要打破对特定模式的迷信。
真正的自由,应当是摒弃偏见的包容,是尊重差异的平等,是边界清晰的理性,而非双重标准的借口。
这起“恋爱风波”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停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