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对艄公(备注:划竹筏的人的职业称呼)最初印象,来自于看过的电视剧。
古代诗人站在船头,吟诗作对,小船或是竹筏慢悠悠地往前移动着。艄公在另一头轻轻地划动着船桨,荡起一层一层的波纹。
那画面在我脑子里,始终挥之不去。
艄公这个职业是多么地唯美、浪漫呀,晨光或是夕阳洒在河面上,小船,微风,偶尔路过小桥,多么有意境的场景。
等我真正坐了一次竹筏,感觉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所乘坐的竹筏,艄公是一个50岁左右的男人,个子不高,瘦瘦的,脸、胳膊明显是被太阳晒黑的。
不止是他黑,一路上,看到其它艄公,有男有女,基本都是皮肤黝黑的状态。有的穿了防晒袖,戴了帽子,貌似作用不大。
在起点坐上竹筏,穿上救生衣,跟岸上对好编号即可出发。
一根铁杆撑船,重不重,我没问过,也没试过。
铁杆怎么撑船?有点儿像孙悟空的金箍棒的玩法,一头撑到河里,接着换另一头。不停地来回换,促使竹筏借着水的推力往前走。
之所以把这个细节描述得这么详细,是因为艄公说,干这个活挺累的,划一趟胳膊很累。一天下来,划个两三趟,有时候累得两个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与我想象的轻松不同,真正成为一个职业艄公的话,并不轻松。
不是简单地划拉两下,就完事儿了。要确保客人的安全,让客人感觉舒服,不能有太大的颠簸感,保持竹筏的平稳是基本要求。
02
出于好奇,我问他,你们这个要求考证吗?
他说,要考啊,都是持证上岗的,方便统一管理。
我又问,你们这个考证,主要考什么?
他说,考6个项目,救人、游泳、撑杆等。考这个证,还得花1000多块钱的学费。
对我这个不懂行的人,他说得简单。我在网上搜了一下,他们的考试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整体看下来,并不容易。
从与艄公的聊天中得知,他们划竹筏没有固定工资,是论次数领工资的。划一趟,是一趟的钱,没有保底工资。
他们基本上都是兼职干艄公的,家里还种着田和果园,以金桔、柚子为主,还有百香果。
漂流也不是天天都有活儿干,忙的时候,一天划个三四趟,比如,国庆小长假。
不忙的时候,可能十来天才划一趟,这是由到这个地方旅游的人流量来决定的。
简单来说,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坐竹筏漂流,但也是分淡、旺季的。假期就是旺季,工作日、雨天,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就是淡季。
这个好理解,平时大家都在上班赚钱,解决生存问题。到假期了,想放松一下,感受一下诗和远方,这两者并不冲突。
一手生活,一手诗和远方,互补,又其乐融融地共处,达到一种和谐地平衡。
![]()
03
想想我起了个大早,从排队买票,到坐上竹筏,花了3个多小时,不禁有些心塞。如果是淡季来,该多好,人少,不用等那么长时间。
可时间不允许,一家人也聚不齐。
快到终点的时候,艄公让我扫竹筏上贴着的二维码,给他个好评。
我照做了,随口问他,这个好评有奖励吗?
他说有,一个好评2块钱。
这是基于他的服务让我满意的前提下给的,不是随随便便给。
竹筏到终点,下竹筏前,他跟我说慢走,我跟他说谢谢。
谢谢他给了我这么好的体验,辛苦了。
划竹筏这事儿看起来简单,但这么长时间下来,一般人还真受不住。除了过坝时稍微停一下,其余时间基本没有空闲。
走到岸上,我看到整理竹筏的机器正在将刚到岸的竹筏,运到小货车上,转送到起点。艄公和竹筏都是对应的,一人一竹筏,人随竹筏走。
上一批客人下竹筏了,下一批客人即将登上竹筏,对艄公来说,又是一个循环的开始。
从终点回起点的观光车上,前排的人提到给艄公好评的事。他说,能给好评的时候,就给个好评,人家也不容易。
这个世界,温暖、善良是大部分人的底色。举手之劳,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成人之美的。
坐了一趟竹筏漂流,让我对划竹筏轻松、惬意的滤镜碎了。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体验、去感受的意义所在。
就像我们经常听人家说,不要美化你没走过的那条路一样,任何职业都有不为人知的,不容易的那一面,相互理解、尊重就好。
04
坐竹筏漂流的后劲儿太大了,距离我坐竹筏已经过去5天了,我的小腿上还留有明显的晒伤痕迹。
前两天处在恢复期,有时候奇痒无比,恨不得把腿上的表皮都挠破了。
我没想到,河面上的太阳威力这么大,去海边都没有这样的经历。
那天去坐竹筏时,我穿了条短裤,防晒衣只遮住了膝盖以上的部位,膝盖以下的没遮住。面朝太阳方向的腿,全部被晒伤。
我所坐的竹筏出发时间,大概是上午10点半到11点之间,从竹筏上下来,过了12点,正是太阳正烈的时候。
当时没有太大的感觉,晚上看到小腿被晒红了,也没往心里去,想着过几天就好了。
直到它痒的时候才知道,真正的难受才开始。
坐竹筏的时间点选择空间不大,赶上长假,人多,能坐上竹筏已是幸事,根本不会去在意几点坐。有得坐,赶紧坐。
在阳朔游玩的时间有限,这次体验不到,有没有下次很难说。
来都来了,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
![]()
05
在阳朔,花了320块钱,坐了一次竹筏漂流。全程近一个半小时,我跟艄公断断续续地聊了一路。
不是我这个人多健谈,性格多外向,而是基于写作素材的需要,看看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再呈现给我的读者朋友们。
否则,以我偏内向的性格,对不熟的人,我不会主动去跟人家聊天,起话头,将闷葫芦的作风贯彻到底。
改变,很难。
改变,不难。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