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9 日的黄昏,加沙地带汗尤尼斯的街道依旧笼罩在昏暗中,多数区域仍未恢复供电,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但一阵突如其来的欢呼打破了长久的死寂,有人跑出临时避难的帐篷高喊 “停火了”,有人在断壁残垣间挥舞起巴勒斯坦国旗,孩子们爬上堆积的瓦砾堆,对着镜头用力比出 “V” 字手势。
![]()
这场被外界称为 “新世纪最长冲突” 的战争,在持续 700 多天后,终于迎来了第一阶段停火协议的达成。当埃及与卡塔尔的斡旋代表共同念出协议生效的瞬间,这片被炮火反复碾压的土地上,压抑太久的泪水与笑容同时绽放,构成了这个秋天最令人动容的画面。
![]()
停火协议的落地绝非偶然,而是多方力量长期博弈与局势演进的必然结果。回溯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冲突,加沙地带早已沦为人道主义灾难的重灾区。据当地民众回忆,轰炸声曾是每日的背景音,学校、医院、清真寺等民用设施接连被毁,断电、断水、断粮成为常态。
![]()
流离失所者加桑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两年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帮孩子们穿好校服,看着他们走进课堂,而这样简单的期盼在战火中却成了奢望。医护人员赛义德・阿瓦德则透露,医院早已不堪重负,药品和医疗器械耗尽,他们只能在缺乏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抢救伤员,许多同事在救援过程中不幸牺牲。700 多天的苦难,让和平从一种愿景变成了关乎生存的迫切需求,也为停火谈判埋下了最坚实的民意基础。
![]()
对以色列而言,停火协议的核心诉求在于解救被扣押人员。自冲突爆发以来,被哈马斯扣押人员的家属持续发起抗议,要求政府将人员解救置于优先位置。随着时间推移,以色列国内舆论逐渐发生变化,即便仍有部分民众支持军事行动,但关于战争目标能否实现的质疑声日益高涨。
![]()
以色列居民吉尔・迪克曼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们正在等待未来几天,见证被扣押人员真正活着归来,那会是我们最开心的一天。” 这种国内压力迫使以方在谈判中展现出更多灵活性,尤其是在撤军时间表与囚犯交换等关键议题上做出了让步。
![]()
哈马斯方面同样有着强烈的停火诉求。经过两年多的消耗,其军事力量虽仍保有组织网络,但已无力发动大规模作战。更重要的是,加沙地带持续恶化的人道主义危机,对其统治合法性构成了直接挑战。
![]()
当地民众对物资短缺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而巴勒斯坦各政治团体也在外交与经济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停火成为哈马斯获取喘息之机的必然选择,既能缓解民众压力,也能通过协议争取囚犯释放、物资入境等实际利益。正如哈马斯高级成员乌萨马・哈姆丹所言,协议的达成是对巴勒斯坦民众苦难的回应。
![]()
这场停火谈判的成功,离不开埃及、卡塔尔等斡旋方的持续努力。自 10 月 6 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启动新一轮谈判以来,多方代表展开了密集磋商。埃及情报总局局长拉沙德、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亲自坐镇,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与土耳其国家情报局局长卡林也加入其中,形成了强大的斡旋合力。
![]()
为确保谈判全面性,应哈马斯要求,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与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的代表也参与了谈判进程。这些国家之所以愿意投入大量精力推动停火,既出于对地区稳定的考量,也源于对人道主义灾难的担忧。埃及总统塞西在协议达成后坦言,这是 “和平意志战胜了战争逻辑” 的历史性时刻。
![]()
从协议内容来看,第一阶段条款精准回应了双方的核心关切,展现出务实平衡的特点。根据斡旋方公布的信息,以色列政府批准协议后 24 小时内停火将正式生效,以军将停止战斗并撤至加沙地带内的新防线,尤其会从加沙城、北部地区、拉法和汗尤尼斯等关键区域撤出。人员释放方面,停火生效 72 小时内,哈马斯将释放所有剩余被扣押人员,包括在世者与后续移交的遇难者遗体;作为交换,以色列将释放约 2000 名巴勒斯坦被关押者,其中包含 250 名终身监禁的囚犯。这一交换比例与范围,既满足了以色列民众对亲人归来的期盼,也回应了巴勒斯坦方面对囚犯权益的诉求。
![]()
人道主义援助的推进是协议的另一重要亮点。协议明确规定开放 5 个过境点,允许数百辆运载食品、饮用水、医疗物资和帐篷的卡车进入加沙地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明确表态,联合国拥有成熟的救援网络与物资储备,团队正处于待命状态,将立即扩大援助规模。对加沙民众而言,这意味着生存危机将得到缓解。居民艾曼・阿布・阿拉比耶在庆祝时特意提到,供水危机的解决让他们看到了生活回归正轨的希望,即便房屋被毁,只要有基本物资保障,他们也能在废墟上搭建帐篷重新开始。国际机构的监督机制则为援助物资的公平分配提供了保障,协议明确要求无人机行动在囚犯释放期间停止,确保援助通道的安全。
![]()
协议的实施还建立了专门的监督机制,由美国、卡塔尔、埃及、土耳其等双方认可的国家代表组成工作组,负责跟进实施情况并协调解决分歧。这一机制的设立至关重要,因为巴以双方长期积累的不信任感,使得协议的执行过程充满变数。以色列前被扣押人员埃利亚・科恩的担忧颇具代表性:“我们很高兴,但必须保持理性,一定要等被扣押人员真正回来,见到国防军士兵,才能放下顾虑。” 加沙居民乌姆也有着类似的不安,她经历过多次希望破灭,坦言在协议完全落实前,这份喜悦始终不够完整。这种普遍存在的疑虑,正是监督机制需要直面的挑战。
![]()
停火协议的达成无疑是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但它距离实现持久和平还有漫长的道路。正如学者王晋所指出的,协议的持久性仍存不确定性,巴以之间的核心分歧并未完全解决。以色列国内主流舆论仍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并自我解体,而哈马斯则坚持要在加沙地带保留主导地位,反对任何边缘化其政治角色的主张。未来涉及加沙政治重建、经济恢复、边境管控等敏感议题,随时可能引发新的矛盾。更复杂的是,外部力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美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家在地区事务中各有诉求,这些因素都将交织影响和平进程的走向。
![]()
即便如此,对加沙民众而言,这场停火已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在代尔拜拉赫的街头,一位年迈的老人点燃蜡烛,一边为逝去的亲人祈祷,一边望着天空喃喃自语:“经历过太多黑暗的夜晚,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记者艾哈迈德曾在冲突中受重伤,失去了数百名同行,他在庆祝现场感慨地说,虽然伤痛难以磨灭,但停火让他们重新有了记录希望的机会。
![]()
这些普通人的心声,正是和平最坚实的支撑。他们或许清楚和平的脆弱,却依然愿意为 “回家” 这个简单的愿望付出等待与努力 —— 尼达勒・萨尔萨克计划第一时间返回加沙北部,看看自己的房子还在不在;伊萨・朱奈德渴望触摸家园的尘土,即便那尘土下是被毁的房屋,也是承载着成长记忆的土地。
![]()
从国际社会的视角来看,这场停火协议的达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证明通过多边斡旋、精准回应各方核心诉求、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即便是长期胶着的冲突也存在破局的可能。联合国与相关国家应抓住这一契机,加大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力度,确保物资及时到位,同时为后续谈判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让双方民众切实感受到和平带来的益处,用民生改善消解仇恨,用常态化的交流重建信任。毕竟,700 天的苦难已经证明,战争没有赢家,只有无尽的失去;而瓦砾上的欢呼则在提醒世界,和平无论多么艰难,都值得被追求与守护。
![]()
夜色渐深,加沙的街头依旧有零星的欢呼声传来。烟花在尘烟笼罩的天空中绽放,短暂却明亮。这场庆祝没有奢华的仪式,只有最真切的情感 —— 笑容里藏着泪水,欢呼中带着伤痛。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因为它不仅标志着一场战争的暂时落幕,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对家园的眷恋、对生命的敬畏、对未来的期盼。
![]()
正如埃及总统塞西所言,这是和平意志的胜利。而这份胜利的延续,既需要谈判桌上的智慧,更需要每一个普通人对希望的坚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加沙的孩子们能够安稳地走进课堂,当流离失所的人们能够重建家园,这场在瓦砾上开始的欢呼,才会真正变成永恒的笑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