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的本我:早期兴奋型客体关系,让个体难以忍受平静的生活

分享至

不安分的本我:早期兴奋型客体关系,让个体难以忍受平静的生活。

在情感的漫长旅途中,最磨人的或许并非剧烈的痛苦,而是一种弥漫性的、深入骨髓的倦怠。对于某些人而言,稳定的亲密关系非但不是避风港,反而会催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厌倦与窒息感,驱使着他们周期性地逃离平静,投身于充满刺激但最终令人疲惫的关系戏剧中。这种周而复始的“不安分”,并非源于不知满足,而更像是一场由早期关系模式设定的、对抗内在情感耗竭的无效挣扎。

一、倦怠的源头:当“稳定”被体验为“情感死寂”

这种深层倦怠的根源,需要追溯到个体最初的情感习得环境。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如果早期照料者(通常是母亲)能够提供一个既稳定又充满情感回应的环境,孩子便能将“安宁”与“活力”整合在一起,形成健康的情感基调。

然而,对于某些人,这一过程出现了偏差。他们可能拥有一位在物质上尽责,但在情感上却沉闷、匮乏、缺乏趣味的照料者。日常的照料像是完成一套固定程序,缺乏惊喜、激情与灵活的情感互动。于是,在孩子的情感蓝图中,“稳定”便与“无聊”、“情感隔离”划上了等号。与之相对,任何能打破这种沉闷的“兴奋”体验——无论是来自外界的新奇事物,还是照料者偶尔罕见的热情——都显得无比珍贵。

由此,一种深刻的内在空洞得以形成:一种对平淡的先天不耐受。当这样的个体进入长期关系,伴侣的稳定、可靠与可预测性,在潜意识中会精准地触发那个早期关于“情感死寂”的记忆模板。他们并非不爱伴侣,而是无法承受稳定关系所引发的、那种熟悉的、令人疲惫的虚无感。此时的倦怠,是对早期情感匮乏状态的强迫性重温。

二、循环的陷阱:兴奋作为倦怠的虚假解药与更深疲惫的源头

为了冲破这令人窒息的倦怠感,个体启动了其熟悉的心理剧本:寻找一个“兴奋型客体”。一场不忠的邂逅,仿佛一剂强心针。秘密带来的紧张、追逐带来的亢奋、新鲜感注入的活力,这一切都暂时驱散了弥漫性的厌倦。在那一刻,个体感觉自己终于“活了过来”,从情感的死水中得以喘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