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10月10日以“变局中奋起的新台湾”为题发表演说,宣称“在挑战中越挫越勇”,有决心透过“实力维护和平”。为持续展现“以武谋独”决心与提升“以武护独”实力,赖清德还宣布,今年底将提出“国防特别预算”:2026年按照北约标准超过GDP3%,2030年前,达到GDP5%,具体要达成三个目标,其一就是加速打造“台湾之盾”(T-Dome)。
![]()
赖清德未来的三大防务目标包括:
一是加速打造“台湾之盾”(T-Dome)。建构台湾分层防御、高度感知、有效拦截的严密防空系统,为台湾编织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网。
二是加强引进、结合高科技及AI技术,建构智慧化防御作战体系,发挥“不对称”战略的吓阻效能。
三是持续投资“国防”创新科技,与先进国家军工产业合作,厚植军工产业实力,透过在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深化本土供应链,加速本岛产业升级,强化军备韧性、提升防务工业能量,进而成为“友盟”信赖的安全合作伙伴,共同排除“红色供应链”。
此前,民进党高层曾提出台版“金穹”系统概念,赖清德这番讲话则最终敲定为“台湾之盾”。为打造这个防空系统,台伪“国防部”已向“行政院”提出“不对称作战及作战韧性特别条例草案”,总金额将破纪录达1万亿元新台币。
![]()
“台湾之盾”的特点在于“系统整合”
据分析,“台湾之盾”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智能科技对台湾自产与对美采购的多层次防空武器进行“全方位系统整合”。
英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出,这将有助于台湾同时应对无人机、火箭、导弹与军用飞机等多重攻击组合的情况。民进党“立委”王定宇则透露,台湾整合防空体系,将把雷达等感知系统与各型火力单元,包括链炮、NASAMS、“爱国者”飞弹全面整合,建构台湾版“金穹”,建立能实时分析威胁、有效拦阻的战场管理系统。
目前,台湾的防空反导体系结合了空中预警系统、陆基防空导弹系统(如“爱国者”系列、“天弓”系列)、舰载防空系统以及机载战斗机(如F-16V)等多种要素,旨在监测、拦截、拒止各类空中威胁目标,并正致力于通过“强网”系统进行统一指挥控制。其中机动式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主要包括:“爱国者”二型、三型导弹;“天弓”二型、三型导弹;近程防空导弹系统主要是:“天兵”防御系统以及“陆剑”和车载“复仇者”系列。
为加快打造“台湾之盾”,台湾空军业已计划对美采购4个营12个连的“国家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NASAMS),以全面替代现役速射高炮,金额预料超过45亿美元,其中3个连的NASAMS最快将于今年底前运抵台湾。这批NASAMS将按一对一比例,替换台军用于机场等要地防御的“天兵”防御系统、“陆剑一”防空导弹系统以及20毫米速射高炮,从而实行台湾防空“全面导弹化”。
![]()
“台湾之盾”挡不住饱和攻击
台防务部门前顾问卢德允分析称,在“九三阅兵”中公开露脸的 “远火”战力,让台湾任何导弹拦截和防空系统的组合“都变得苍白无力”,特别是191系列箱式远火系统首次公开展示了传闻已久的战术导弹,它与现有制导火箭弹一起,“打击范围覆盖台湾全岛”。
另有专业人士指出,台部署NASAMS射程虽然得到了提升,但相应成本却急剧上升,不仅弹药消耗问题严重,导弹装填速度也慢,无法应对解放军无人机蜂群的饱和进攻。据分析,美国的“金穹”系统在整合“杀伤链”上都面临通信延迟等技术障碍,台军企图将新旧不一、型号各异的侦测感知系统与各型防空火力有效整合在一起,将面临巨大技术障碍和投入消耗。“台湾之盾”恐怕未建好,“台独”就走到尽头了。
赖清德当局不惜代价推出“台湾之盾”,意图为推行“台独”路线和保全“台独”政权编织更严密的防护网,此外还有三个重要目的,一是通过大张旗鼓推出“台湾之盾”,助长台湾社会对“以武谋独”可行性的幻想;二是借机增列对美军火采购预算,满足特朗普政府的对台军售要求;三是推动台岛军工和智能产业的融合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