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映的《731》票房已冲破18亿,正朝着19亿大关迈进,这个成绩在票房淡季的九月堪称黑马。但票房飘红的同时,争议也如影随形,名人大V的批评声此起彼伏,两天前某书一位视频博主的吐槽更是将导演赵林山推上风口浪尖。
![]()
视频一开场,博主就抛出犀利观点:“拍《731》已经死了3个导演,赵林山冒着生命危险拍摄,怎么偏偏他一点事没有?”
这话瞬间抓住眼球,可当被追问 “哪三位导演” 时,博主却含糊其辞:“你可以去问赵导啊”。
![]()
紧接着,他将矛头对准赵林山 “11年调查” 的说法,讥讽道:“11年里还抽空拍了8部电影,2019到2020年在拍《若是风能看得见》,21年突然转拍抗日片,这调查够专心吗?”
更耐人寻味的是,博主对 “卖房卖车、儿子退学拍电影” 的说法提出质疑:“怎么听着像移民前的准备?”
![]()
最后这个博主更是讥讽赵林山或许是一个张纯如。
这番吐槽迅速引发热议,评论区里大量网友表示“有道理”“求真相”,让这场关于电影的讨论渐渐跑偏成对导演个人的质疑。但这些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
![]()
疑点拆解:公开信息里的真相与偏差
关于“三位去世导演”:真相是 “中途退出”
博主口中“死了3个导演” 的说法,在公开报道里有另一种表述。赵林山在采访中提到,此前有三位导演想拍这个题材但未能完成,其中一位在项目推进中离世,并非 “因拍该片去世”。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作为影片历史顾问,也从未提及 “拍摄致死” 的相关记录,显然博主的说法存在夸大成分。
11年调查与8部电影:时间线根本对不上
![]()
所谓 “11 年调查期间拍了 8 部电影”,更像是时间线的误读。公开资料显示,赵林山 2017 年才正式启动《731》项目,此前的 10 多年他以广告导演身份从业,2012 年执导过《铜雀台》,但那是《731》筹备前的作品。
而《若是风能看得见》的拍摄时间与《731》筹备并不冲突 ——2021年影片进入拍摄阶段时,他已完成前期5年的史料搜集,包括赴日翻查档案馆、获取8000页解密报告和423小时原成员供述影像等核心工作。
所谓 “8部电影” 更是无稽之谈,他的公开导演作品寥寥可数,并无密集拍片的记录。
![]()
“卖房移民”?家人全上阵的反证
至于“卖房卖车像移民” 的质疑,更显牵强。赵林山的妻子李善玉在产后9天就进组参演,刚出生12天的女儿也被他抱来拍摄婴儿戏份,只因觉得硅胶娃娃 “少了生命的重量”。
如果真要移民,很难解释为何让全家人深度参与这部聚焦民族伤痛的电影。事实上,他抵押房产是为了筹措资金,毕竟这个不被业内看好的敏感题材,拉投资本就异常艰难。
![]()
争议的本质在哪里?
有意思的是,《731》的争议早就超出了电影本身。
有人骂画面 “太整洁”,却不知731部队本就以 “科研机构” 为伪装,这种整洁恰恰是其残酷性的体现;
有人嫌尺度太大,可片方已删减60%内容,36种人体实验场景只剩黑白影像。
![]()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发现,大量新注册账号以 “爱国” 名义呼吁下架影片,发帖节奏高度一致,疑似有组织引导舆论。
而日本方面的反应更耐人寻味,一句“请适度处理” 的声明,反而让更多人好奇影片到底揭露了什么。
![]()
荷兰、德国观众看完直呼 “书本里从没提过这段历史”,日本网民也在问 “难道要从外国电影里学历史”,这些恰恰证明了影片的价值 —— 让被掩盖的历史走进全球视野。
视频博主的质疑或许是出于“求真”,但部分说法与公开信息存在明显偏差。票房和口碑的两极分化还在继续,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无论影片艺术水准如何,能把731这段黑暗历史搬上银幕,本身就需要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