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1年,朝鲜谈判,毛泽东点将李克农,谈判一半,为何换人接替?

0
分享至

1951年7月3日凌晨,北京医院的病房灯光昏暗,值班护士正准备给病床上的李克农测体温。门却被推开,国务院秘书人员匆匆递来一份绝密电文。电文很短:中央决定,由李克农率代表团赴朝鲜开城,与“联合国军”谈停战。护士愣住,心里嘀咕:这位喘得连话都说不完整的患者,真的要马上奔赴前线?



李克农当时五十九岁,患有支气管哮喘和冠心病。可替代者并不多:情报系统出身、熟悉美方套路,又拿得起外交话筒的人寥寥无几。毛泽东、周恩来反复权衡,还是点了李克农的将。一天后,周恩来在中南海提醒他:“谈判桌比战场还凶险,切忌逞强。”李克农笑笑,没有多说,拄着手杖离开会客室,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把抗美援朝的胜势换成纸面成果。

7月5日,代表团乘专列抵安东。车厢里,乔冠华和浦山对谈判细节争得面红耳赤,李克农闭目养神,手里翻着美军情报剪报。列车停稳,他只说了一句:“先看对方脚印,再决定路线。”那句半口语半行话,让年轻外交官们瞬间安静。



进开城前夜,他突然想到“全权证书”上缺彭德怀签名。时间来不及,他决定代签。有人提醒他风险,他摆手:“程序固然重要,谈判节奏更急。”一句话把责任揽下,也把幕僚的担忧压回肚子。

10日上午,开城来凤庄第一场正式会谈。朝中首席代表南日宣读三条原则,美方特纳·乔埃抛出九项议程,话头一碰即散。李克农没有坐在主桌,而是在侧厅遥控。散会后,他分析九条议程,不得不说,他的判断很快——这是一场拖字诀。为了破解,美方抛一次价码,他就回敬一次“条件升级”,硬是把停火线的焦点从三八线挪到了实际接触线。



僵局真正显形是在7月下旬。争吵半小时后,乔埃干脆倚椅仰头装沉思。南日识趣,也沉默不语,翻译和记录员互看尴尬。时间一分一秒流走,132分钟里只有钢笔偶尔滚落的声音。外间等候的柴成文见势不妙,急匆匆跑到驻地。短促敲门声后,李克农写下三个字:“坐下去。”柴成文再回会场,气氛像冰封。最终,美方先撑不住提出休会,第一回合以默战告终。

9月,分界线原则获得双方首肯,但休战方案仍卡在战俘遣返。美方主张“自愿”,想把大批志愿军战俘留在南方;朝中坚持“按籍贯遣返”,寸步不让。那段时间,李克农白天开会,夜里靠咖啡和镇痛剂硬撑。朝鲜南部初冬的潮湿空气让哮喘愈发凶猛。一次深夜,他突然失去意识,守夜参谋听见茶杯碎裂才发现他倒在地板。急救醒来,他第一句话竟还是:“草案改到第七条了么?”

11月初,周恩来通过加密电报获知他的病情,随即与毛泽东商量:谈判要继续,指挥员不能倒在桌前。伍修权成为接替人选。周密人事安排外,中央还反复讨论“临阵换将会否被美方借题发挥”。最后拍板——换,但要稳。



1952年11月,伍修权一行抵达板门店。路上遇空袭、翻车,带去的水果大半腐烂。见面时,伍修权半真半假调侃:“这趟怕是白跑。”李克农拍拍他肩膀,低声道:“替我顶住十天,材料都在抽屉,序号一至十二。”这句囑托,两人心里都明白是在交棒。随后,两人联名给中央发电,请求过渡期并肩作战,直至文件交接清楚。周恩来批示同意。

12月,李克农回国休养。临行前,他在驻地门口深吸一口冷风,却剧烈咳嗽。他转身对伍修权说:“战俘问题没解决前,别让对面把节奏打乱,先拖住,再反击。”短短一行嘱咐,既像命令,又像朋友间的托付。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伍修权在协议末页写上自己的名字时,特意空出两指宽的空白——那本该是李克农的位置。消息传回北京,李克农正在香山疗养,他只淡淡点头,没有多话。医护后来回忆,那天夜里他的病情反而稳定不少,或许是压在心口的大山终于落地。

李克农离开谈判桌并非失误,更不是政治风向的改变,而是身体极限逼出的必然选择。伍修权接棒后,能在谈判陷入僵持、战场炮火骤起的局面下稳住阵脚,和李克农前期奠定的谈判框架密不可分。倘若真较劲“临阵换将”,事情未必能走到停战签字那一步,可见战场之外的团队协作,同样需要排兵布阵。



回顾这段历程不难发现:1951年的开城并非谈判桌,实则是没有硝烟的又一座战场。对手换了装束,仍是攻城略地;我方换了武器,却仍要寸土必争。李克农在前,伍修权在后,两人共同守住国家利益的底线,也为中国外交写下开篇第一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茶坊
历史茶坊
一杯香茗谈过往,半壶佳酿论古今
337文章数 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